中國的銀行共有107萬億存款,根據銀行年報中數據顯示,銀行從中大概賺取2.5萬億到3萬億,這部分錢占據了銀行80%以上的利潤。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計算銀行息差應該以貸款總額為基數,2013年人民幣貸款余額71.90萬億元,按照在2.5%到3%之間的利差水平計算,息差收入在2萬億元左右。2013年銀行業實現了凈利潤1.38萬億元。貸款利息收入是銀行凈利潤的主要來源。
其實,銀行貸款綜合收益遠遠高于2.5%到3%之間的利差收入。一筆貸款,銀行對貸款戶附件的其他財務收益指標非常之多,比如:要求貸款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保險基金產品、從貸款中預存一定比例不能使用等等。綜合下來一筆貸款,借款戶付給銀行折算利率在10%以上。
當然,在貸款利率完全市場化情況下,本身也無可厚非。但是,在銀行基本壟斷信貸資源情況下,造成的金融資源配置不公,進而掠奪實體企業以及普通百姓利益也是顯而易見。
從內部治理看,如果銀行長期倚仗相對壟斷,躺著就可以賺取年2萬億元左右的利息收入,那么,哪來創新動力,又如何能夠提高競爭力呢?這種傳統守舊思維必然使得銀行遭遇一點競爭就會如臨大敵。
一個余額寶就讓傳統銀行惶惶不可終日,就連一向財大氣粗的四大行都坐臥不寧,共同出臺對余額寶的限制性措施。其背后透露出的是銀行對余額寶的懼怕和應對互聯網新金融的底氣嚴重不足。
試想,余額寶僅僅5000億元,占銀行人民幣存款0.48%,就將銀行嚇得晝夜難寐,那么,將來網絡銀行掛牌后,傳統銀行究竟會怎樣呢?
管理層必須要將傳統銀行放到市場里經受洗禮、風雨和沖擊,才能使其真正長大。不妨首先從銀行高達2萬億左右的利息收入反饋企業、反哺百姓開始。一種方法是采取管制行政手段。現在大多數央企都已經開始從利潤中上繳紅利,而國有金融企業卻不上繳。如果按照15%比例上繳紅利的話,那么,2013年銀行業可上繳紅利就達2070億元。充實社保資金,惠及普通百姓。
同時,嚴格限制和監管銀行貸款上附加的各種不合理收費。根本措施是采取市場化的手段回饋百姓。首先,盡快實行利率市場化,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其次,以市場化思維從外部壓力促使商業銀行反哺企業和百姓。放開和鼓勵市場化融資,放開和鼓勵市場化、陽光化、透明化的金融理財產品。形成三個市場化倒逼機制:倒逼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倒逼或者曲線督促銀行不得不反饋百姓;倒逼銀行不得不改革創新。這就是市場化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無限威力和魅力。常亮(河南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