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交水電煤氣費,還是轉賬還信用卡賬單,抑或是頗為豐厚的資金賬單,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異軍突起,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實實在在的收益,還有對傳統銀行業務實實在在的沖擊。在隨之而起的種種爭論乃至抨擊聲中,一個日益被公眾廣泛接納的觀點是:面對余額寶們,傳統銀行業的自省遠比指責更重要。
其實,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沖擊已是不爭的事實。從去年至今,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各種“寶字號”貨幣基金理財產品,在金融市場上快速崛起,大量社會存款因此“搬了家”。據最新數據統計,今年1月份貨幣基金規模達9532.42億元,環比增幅高達27%,與之相對的,1月份人民幣存款卻減少了9402億元,同比少增2.05萬億元。
面對這樣的局面,比“是非”更重要的問題是:傳統銀行雄霸數十年的江山,為何如此輕易地遭遇“丟城失地”?諸多緣由耐人尋味,更促人深省。
銀行既是金融性行業,也是服務性行業,服務的對象就是普通民眾和眾多企業,誰家利率高、誰家服務好,客戶自然愿意選擇誰。面對余額寶們遠高于銀行活期利率的收益率,從心動到行動是最正常的選擇。更何況,這樣誘人的收益率還搭配了親民的投資門檻和便捷的投資方式。與之相對的則是傳統銀行冗長的業務辦理時間、不合理的霸王條款和名目繁多的服務收費。如此觀之,與其說是余額寶在侵襲傳統銀行業務的領地,不如說是公眾“用腳投票”作出自己的選擇。
不論是運作機制、服務理念,還是產品設計,余額寶們不僅讓社會公眾“眼前一亮”,更該讓傳統銀行業“猛地一驚”。如果繼續固步自封,繼續高高在上,只能丟失更多的陣地和人心。
當然,人們不會期待余額寶們完全取代傳統銀行;ヂ摼W金融的資金來源,歸根結底還是傳統銀行。雖然發展迅猛,但與前者龐大的體量相比,仍然只能算是小微金融。重要的是,余額寶們從觀念和機制上給傳統銀行上了一課。如果這樣的“攪局者”真的能倒逼傳統銀行改革創新乃至利率的市場化,這對中國的金融體系和廣大民眾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大好事。(記者 郝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