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投5個億、我補8個億,你投10個億我再追加10個億,打車軟件用錢買用戶的廝殺場面,是不是像極了2011年團購網站瘋狂燒錢做超低價產品的“千團大戰”?
一個健康的市場,能依靠互相攻訐和瘋狂燒錢來支撐嗎?就像曾經瘋狂擴張的團購網站最終歸于沉寂,打車軟件市場難道不怕重蹈覆轍?
背靠大樹的土豪不怕燒錢賺吆喝,但依然不足以令它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打車“神器”。就打車軟件目前的普及程度來看,其使用人群多分布于一二線城市,司機接單的響應速度也因地域和時段有所差異;到了三四線城市,由于各地打車市場的狀況更復雜多變,打車軟件的用武之地并不大。
更不用說,打車軟件還背負著許多曾經宣揚的使命,并沒有完成。比方說,打車軟件并不能改善交通擁堵。因為怕堵、怕跑空,有些司機還是會挑活兒;因為種種原因,有些乘客則會跑單。盡管與電召打車相比,打車軟件的功能和便捷度更符合都市人群的出行需要,但一旦補貼政策被徹底取消,對于乘客而言,或許只是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錢包之間的抉擇。不論是嘀嘀還是快的,靠貼錢補貼帶來的人氣并不能大幅提高用戶粘性,用戶滿意度也有待提高。對于司機來說,要靠什么吸引他們每月額外花幾十元的流量費來使用軟件?
在經歷了運管的“圍追堵截”、大浪淘沙終現寡頭之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更應該成為所有打車軟件公司的一句警世恒言。規矩是什么?就是用更先進的產業模式、更完善的用戶體驗去爭取市場,而不再是混亂無序的狀態,只有“守規矩”,才能做大蛋糕。現在的市場也并非單純依靠一個龐大的流量就可以稱霸天下,能不能留得住人、能不能形成自己的平臺生態,才是打車軟件證明自己的成人禮。(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