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11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山東菏澤考察時給市、縣委書記們念了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習近平說,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系。無獨有偶,1999年5月25日,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在河南南陽火車站短暫停留,聽取匯報時對這副對聯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兩任總書記如此一致的高度贊揚,可見其文化價值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這副對聯出自河南南陽內鄉縣衙三省堂,清康熙十九年內鄉知縣高以永所撰。高以永為官內鄉時,百姓因躲避戰亂而背井離鄉、莊園荒蕪、經濟蕭條。他自感責任重大,常常宵衣旰食,夜不能寐,一日總結自己的為官心得,寫下了這副楹聯。此聯一反平仄常規,樸實通俗,卻有豐厚的內涵和深刻的寓意,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官與民、榮與辱、得與失、責任與政績的辯證關系。仔細研讀這副對聯,有助于我們體會學習到達為官的四重境界:
一是“平和淡泊”的榮辱之境。上聯的第一句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告誡官員要正確對待當官,不能把官位看的太重,要具備能上能下、寵辱不驚的修養。更不能為了升官發財,而把時間和經歷消耗在“跑官”“要官”上。
二是“造福一方”的責任之境。上聯的第二句是“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語話鋒一轉,著重強調官員的作用。地方經濟能不能健康發展,老百姓是否安居樂業,官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作為一方官員要強化為官之責,充分認識自身的重大責任,勤政愛民,造福一方。
三是“民為父母”的感恩之境。下聯的第一句是“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官員日常辦公的用度和養家糊口的俸祿,都源于百姓的稅金供養,雖然百姓稱官員為“父母官”,但官員應該明白,百姓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要常常懷著感恩的心態為百姓辦事。
四是“身正為民”的權力之境。對聯的最后一句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官員和百姓只是一時的身份差異,官員來自百姓,終有一天也要回歸百姓。所以在位期間必須以身作則,公平公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增強群眾觀念,把自己與群眾融為一體。
概而論之,上聯討論了官位輕與重的辯證關系,這個位置于己為輕,于民為重;下聯闡釋了官與民的關系,民養官,官為民,視官民為一體才是真正和諧的官民關系。
習近平說,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其實對聯所詮釋的為官之道非常簡單:身為官員不能把個人名利看得太重,又要明確自己的重大責任,時時刻刻以黎民蒼生為念。懷著感恩心態為“衣食父母”辦實事、辦好事,自然會被百姓和歷史銘記。在全國上下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當下,深入研讀這副對聯,對改進工作作風、樹立群眾意識,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唐仁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