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廣東省藥品質量公告顯示:公立醫院也有賣假藥的!看這份質量公告,藥品市場的亂象,令人不寒而栗。去年第四季度,廣東對藥品廠家、經銷商和醫療機構的1050個品種6872批次藥品進行了抽驗,其中156個品種510批次不合格。在藥品質量“黑名單”里既有知名企業生產的藥品,也有假冒知名藥企的假藥,而這些劣藥、假藥竟公然在醫療機構銷售。
這只是冰山的一角罷了,藥監部門的力量有限,只能對藥品進行抽驗,真正通過假藥這座冰山斂財的利益集團有多大,附著在上面的寄生蟲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公立醫院的藥房里,怎么也會讓假藥插上一腿呢?
公立醫院的藥品供應鏈,應該是可以回溯的吧?在整個供應機制中,誰讓假藥弄到這個供應鏈里來,其資質本身就是個問題,而資質有問題的藥企或供應商,應該有個“入局”和“出局”的機制。假藥能夠魚目混珠進入公立醫院的競價系統,只能說明出問題醫院的藥品采購機制,出了漏洞,而這個漏洞很可能是人為造成的。
各種藥品“人為”地進入醫院的藥品供應鏈,是有一張清晰的路線圖的,藥典當中同樣的藥,因為企業不同、工藝不同、價格也天差地別,怎樣能夠“榮登”醫院采購的目錄,內中的溝溝坎坎、關關節節,恐怕難以為人道。為什么不少的藥,在醫院里會比市場的貴,其中奧妙,盡在于此。藥品銷售鏈條中的成本高,其實就高在那些個溝溝坎坎、關關節節的潤滑和填平上,消費者只不過是懵然不知的冤大頭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正常的藥品供應鏈,因為準入的關系,哪怕怎樣正常,都或多或少受到“人為”的影響的,“人為”因素既然能夠正常地使這條供應鏈運轉起來,使得真藥能夠往貴的價格上走,那么假藥,難道就不能也“人為”一下,最后說不清道不明地“假作真時真亦假”?
從質量公告的內容來看,不少知名藥企被假冒的藥品,榜上有名,而對假藥進入公立醫院的供應鏈,并沒有特別說明。這就意味著,假藥和真藥一起混進公立醫院的藥庫,似乎難以避免,可見,監管部門有必要專門對公立醫院的藥庫乃至藥品供應鏈來一次專項抽查和回溯,以避免假藥的漏網之魚,堂而皇之地躋身于公立醫院。既然,醫院里以藥養醫的機制暫時未能改革,那么,公立醫院就是一個最大的藥品市場,嚴查、常查,是監管部門的題中應有之意。事實上,藥監部門應該定期有一份關于公立醫院藥品質量情況的專門報告公布,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