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轄區內9個飛機場,有7個“吃不飽”,處于虧損狀態。江蘇不少地市規定所屬部門、各單位每年包機出行的次數,強迫向機場“供血”。(1月21日《光明日報》)
江蘇轄區內近8成機場虧損,虧損面之大,讓人驚訝。假如經營機場的是民營企業家,估計他無顏面對生意場上的失敗,跳樓自殺的心思都會有了。建設機場,企業家考慮的是利潤,把賺錢放在第一位,會考慮建設好,能否贏利;而政治家考慮是政治利益,把仕途放在第一位。政府建設機場,拍板的是地方“一把手”官員,一位政客搞經濟,建機場,會不會謀圖政治利益,而放棄經濟利益呢?
從現行的官員任免機制看,即使地方官員搞好了機場,機場贏利了,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未必得到提拔;即使機場虧損了,也未必被問責。因為官場講究的是立場、是上級的信任與重用。如果這個官員不懂政治立場,不搞好上級的關系,即使他轄區的機場經營運轉良好,帶來經濟效益,那么他也不可能被提拔重用。假如這個官員與上級關系良好,是上級的心腹,那么,即使機場虧損,他也不可能因此而撤職。所以,地方建設機場,官員首先考慮的是政治利益,機場贏利與虧損,則擺在第二位。
官方信息說:建設機場是為了招商引資。其實,建設機場本來就需要一大筆錢,當地能建設好機場,說明當地不缺錢。這與一些貧困地區因經濟發展面臨的資金匱乏,而搞的招商引資有區別。一個不差錢的地方搞招商引資活動,只能說明這個地區有錢不會搞經濟。人們看一個家庭富不富裕,主要看這個家庭有沒有車、房等。同理,一個城市發達與否,人們往往看這城市有無火車站、飛機場、動車、城市輕軌等大型基建設施。然而,家庭過生活,有錢才會買房、買車。而官員卻不這么想,飛機場是一個城市名片,建好機場能印證自己管理城市的能力高人一籌。官員為了顯示能力與水平,一些地方不惜貸款、借債建設機場,結果官員因為能力強,被提拔了,而機場因在建設初期不符合實際市場需求而處于經營虧損狀態。
政府官員建機場的思維是講政治,而不是講經濟效益。機場建設、經營要贏利,政府應該少插手市場經濟,讓市場需求決定市場供給,讓乘客需求決定機場建設規模。然而,在政府壟斷建設、經營機場的背景下,市場規律的調節作用抑制于政府權力,機場虧損也成了官員濫用權力的犧牲品。(許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