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個別媒體屢現“部分項目現恐慌性購房”、“部分樓盤重現排號現象”等報道。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基本上都是個別開發企業制造假象、誘導消費者購買的違規炒作行為。北京將長期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嚴格執行住房限購等各項措施,堅決遏制投資投機需求。(12月20日《北京晨報》)
炒作也好、謠言也罷,部分市場反饋的結果就是地產等相關板塊股價回漲。而12月18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上漲的有53個;同日央行公布的四季度問卷調查顯示,29%的居民預期房價上漲,同比上漲10個百分點,比年初高11.3個百分點。股市或民眾預期,基本反映了一個共同邏輯:恐慌不恐慌,成交與預期已有“轉向”的苗頭。
既然是炒作,又既然必有業主中了炒作的圈套,確實有必要梳理其炒作的邏輯,也算是亡羊補牢。一方面,“恐慌性購房”何以呈現?譬如據稱是計劃推盤288套、首次排卡即超過1600人的北京“金地格林”項目,經查至今尚未取得預售許可,已涉嫌違反“未取得預售許可證之前,不得排號、定房、內部認購或收取任何預付款性質的費用”的規定。據說相關部門“已約談了一些涉嫌違規項目的負責人,并啟動了執法程序”。問題是,明晃晃的法條之下、又恰在監督敏感期,時至2012年末,開發商哪來捂盤惜售或違規預售的膽子?
問得更明確一點:地產商“炒作”之前,預警及執法程序到位了嗎?“炒作”之后,“炒”了又怎樣?有個細節耐人尋味:北京市住建委18號發布消息,從19號起,“在北京補繳社保在購房資格中不予認可”。可見限購,仍是一條鐵律。但此前“補交放寬”釋放出的某種信號,一個“不予認可”能以糾偏?民眾不是傻子,數十萬、上百萬的房子,早逼出了業主嚴謹的判斷與推理能力,那么,“恐慌性購房”僅僅是開發商主演的滑稽戲嗎?
另一方面,時下而言,“新型城鎮化”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領域又一熱詞。提到城鎮化,我們自然容易聯想起蓋房子、賣土地、圈地域、擴基建。看看近日的各方媒體,清一色《新型城鎮化利好中小城市房價》、《“新型城鎮化”離不開地產主導房價飆漲信號》、《“新型城鎮化”背后產業地產的四大機會》等說法,不管是聳人聽聞、抑或斷章取義,在中國老百姓已經被宏調深深傷害過N次的背景下,“信漲不信跌”不過是最基本的弱勢心理。中國城鎮化水平才至51%,如果地方部門不能及時闡釋清楚“新型城鎮化”的內涵,不能以“房價低、交通順”等通俗訴求廓清民眾對城鎮化的顧慮,那么,大張旗鼓的城鎮化建設,很可能衍生為地產商掌控價格話語的生動契機。
盡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繼續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但另一個道理早就顯而易見:你不去“炒作”政府嚴控房價的邏輯、不去時時刻刻重申宏調不死的決心,就等于給了房地產業王婆賣瓜的機會。別等人家瓜都賣完了,然后才輕飄飄來句“炒作而已”——就算罰則到位,只是,上當業主墊付的“炒作成本”還追得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