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回暖”,一個差點被人遺忘的詞語,最近又重新成為熱門話題。確實,從今年3月起,樓市的成交結構出現了微妙變化,市場需求呈現回暖跡象。一些統計數據也證實,成交量連續4個月飄紅。實際上,早在年初,這種調控見底樓市回暖的聲音就從業內隱隱傳出。再伴隨著地方政府的頻頻微調,加上金融政策的步步放松,這種聲音愈加“猖狂”,越來越密集,并正發展成為業內的“主流”論調。
在一片嘈雜的回暖聲中,人們不再淡定。特別是購房者,對調控成效開始懷疑,對房價預期開始動搖。迷茫、擔憂、悲觀、恐慌,在購房者之間悄然蔓延。的確,作為坐等降價的購房者,難免不對房價的報復性反彈充滿憂慮。即使,恐慌也可以理解。
但是,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購房者在急躁的恐慌之余,坐下來冷靜地想一想,就會看到:本輪樓市回暖自有其原因,與2009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其一,此輪“回暖”僅限于成交量大幅上升,而非價格的明顯上漲。其二,相比過去,房地產消費結構已更加合理。回暖基于大量剛性需求的入市,普通商品房成為市場主力。而投資性需求、投機性需求依然被擋在門外。其三,政策面沒有給房地產市場更多的寬松的空間。中央一再強調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的決心是近些年少有的。
眾所周知,目前,調控政策的松緊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樓市的走向。事實上,目前的供求關系也決定了樓市觸底反彈的機會渺茫:一方面總量有限的剛性需求在持續釋放,使得后期購買力越來越小;另一方面,樓市庫存壓力依然偏大,政策從緊之下,“降價促銷”是開發商必定的經營法則。
在買漲不買跌的消費規律下,房價已開始出現上漲苗頭。這時,人們在期待著政府的喊話。喊話,也是一種調控。因為政府的調控決心,可以緩和市場的恐慌情緒,給焦慮的購房者吃上一顆定心丸。(徐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