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至今,弘光中學初二(2)班的女生張紫祁已經和六七位同學玩了近10個夫子廟附近的景點。原來,弘光中學的初一初二學生多了門新課程——鄉土文化課。在兩本教材引導下,學生們一年至少要玩20個景點,并有圖片或文字記錄。(11月8日《重慶晨報》)
開設鄉土文化課,引導學生“游山玩水”,契合了孩子的天性,似乎是對應試教育的一種挑戰。但是毋庸置疑,玩耍也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其他常規的課程得不到精簡,書山題海依舊,那么看似其樂無窮,對學生身心發育有極大好處的鄉土文化課,也同樣會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
這也是弘光中學為什么只在初一初二兩個年級開設鄉土文化課,而不在初三年級開設這一課程的主要原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初一初二年級的課程就能輕松到哪里去。繁重的作業,頻繁的考試,照樣會讓學生疲憊不堪。只不過,從時間上來說,他們距離中考還有一定的天數,心理壓力還沒有達到最大值而已。
因此,初一初二年級雖然是開設鄉土文化課的“最佳窗口”,但并不意味著鄉土文化課,以及其他的素質教育、趣味教育方式獲得了理想的“播種土壤”。要想讓鄉土文化課扎根結果,讓學生玩得開心愉快無所顧慮,還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該精簡的課程要精簡,把學生從“書山題海”中徹底解放出來。唯此,鄉土文化課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義。
然而,在應試教育機制沒有明顯改變的背景下,學校單槍匹馬進行這樣的改革顯然是力不從心的。充其量,它也就是做做“加法”,在傳統教育理念的陰影里栽幾棵小草而已。巨大的應試教育慣性,不可能因為某所學校增設了一門鄉土文化課就得到減速或剎車。諸君不妨拭目以待,看看鄉土文化課到底能“香”多久?(婁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