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廈大要開設爬樹課的消息滿天飛。導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負責該課程的老師正在準備,最快下學期便可開課。一旦開課成功,廈門大學將成為內地第一個開設爬樹課的大學。(《海峽導報》7月24日)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意識中,“學生”似乎只需“學好功課,學到知識”便萬事大吉。尤其是大學生,已然是天之驕子,豈有荒廢學業之理。相形之下,大學居然開了“爬樹課”,把大學生當“頑童”對待,如此另類的大學課程,的確顯得相當不務正業。
不過,當學生的課程被簡化為文化課,對學生的評判也簡化為書面的考試之時,如此單一的評判準則,不僅貫穿整個中小學階段,到了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也依舊如是。而對于文化知識過度重視,恰恰也意味著在其他教育環節上的缺失。學生們的動手能力、運動能力、生命感知力以及逃生能力,幾乎都成為中國學生的短腿。而這一切,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非但不是可有可無,而恰恰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盡管國人常常也會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話掛在嘴上,但是,無視體育鍛煉、技能實踐,唯文化課獨大,卻是長久以來國內教育的通病。而反觀國外,以著名的麻省理工為例,學生要想拿到該校的畢業證書,必須通過100米的游泳測驗,即便是學校里學習成績頂尖的學生,也同樣不能例外。顯然,在麻省理工的眼中,游泳之類的運動和技能,絕對是學生必備的素質,這些技能除了現實中的實用性和必要性外,在學習與訓練過程中對于意志的磨煉同樣是重要的,對學生來說也是無可替代的人生財富。
因此,文化課的成績可以不優秀,但游泳課卻必須合格,這在國人看來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的規定,恰恰就是美國頂級大學的畢業條款。從這一視角審視,對于廈大開出的另類“爬樹課”,其背后所體現的不同的教育理念,倒是不妨給點掌聲。(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