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由臺灣大學本科畢業后考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我來大陸已進入第14個年頭,2008年與北大的博士同學締結的兩岸婚姻距今也有7年了,常常有人問我是怎樣克服來大陸后的各種生活、心理方面的難題。世紀之初剛來大陸時,的確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生活習慣、氣候環境等,但最難的還是心理上的適應。
我在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讀博士期間,參加了一位臺灣師姐的博士論文答辯會,答辯老師指出其論文中不少語詞沒有轉換為大陸的習慣用法。比如,information在臺灣譯為“資訊”,大陸的譯法是“信息”。當時,同場觀摩的一位臺灣師妹,會后去問提出術語規范的答辯老師:“我不會簡體輸入法,只會用Word的繁簡體互換,所以在論文的術語上也會有和今天答辯師姐相同的問題,我的論文應該怎么辦呢?”
那位老師答曰:“如果你今天去美國留學,你是否也跟美國老師說‘老師,我只會用中文,我不會英文’?”若是臺灣同學到美國留學,我想應該就不會提出上述疑問,也許還會為自己的英文不夠好而羞愧吧。其實,問題的根源還是心態上的不適應。
一些來大陸念書的臺灣同學并不主動與大陸同學深入交往,仍然選擇繼續跟其他臺灣人一起在一個小圈子里活動。這樣下去,你就很難真正融入大陸的生活并深入了解這里的文化。如果你今天去美國留學,你比較多地跟華人交往,或許是因為一時英語不夠好的迫不得已,或許是因為生活差異太大?杉幢氵@樣,難道你就不想融入美國人的主流圈子嗎?
剛到北大讀碩士時,我申請和大陸同學一起住,平日我們宿舍晚上11點就會斷電,斷電時宿舍里哀號一片,但熄燈就寢后,睡前閑聊的“臥談會”是我在北大很難忘的回憶,不僅借此結識了好友,更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各不相同的觀念與見解。
作為一個到大陸的臺灣人,從用詞用語就能感受到你了解大陸的深淺,這一點不僅針對臺灣同學,其實也適用于臺商和臺干——是否真正融入,測試一下會不會漢語拼音就知道。這些看似很小的細節,其實反映出你的用心程度、別人對你的觀感,而這些細節又影響著你做事的成功幾率。
臺灣朋友到大陸求學,確實面臨著不小的文化差異和艱難的適應過程,但我們要客觀認知今日大陸——她已經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市場,所有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渴望著進入這個市場。或許待個兩三年,最終還是回到臺灣,這是常見情形。不過,總結我十多年來在大陸求學與生活的切身感受,我的發展思路可以用新“SOS”(原指求救信號)原則來概括——它分別指Skill、Open、Share在大陸尤其需要培養的能力——Skill(技能),在這個“技能為王”的時代,只有專業能力突出才可能更具競爭力;Open(開放),保持心態上的開放,拋棄過去的光環,從零開始,才能兼容并包;Share(分享),不管在哪兒,團隊合作都極其重要,要學會分享,和周圍人一起成長!有思路,有方向,相信我們臺生就會有美好未來。
大陸或許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全世界哪個地方不是這樣呢?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臺灣同胞有機會到大陸,正可以見證這里逐漸變得美好和幸福的過程。你完全可以選擇看大陸需要改進的一面,但請不要忽略其發展的速度;可以放眼全球,但不要忽略世界最大的市場就在寶島臺灣的海峽對岸。既然有緣來到大陸,同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何不一道讓21世紀的中國更加美好和幸福呢?!(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陳經超)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