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里真正賺錢的,不是搖擺不定、追漲殺跌的人,而是那些善于發現“潛在機會”、精心制定操作計劃并嚴格執行的人——
股市里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春節之前,妻為了風控,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半倉操作,雖然回避了部分風險,但也錯過了不少機會。春節過后,妻打算不再保守,擇機加倉。2月22日(節后首個交易日)上班前,妻問:“今天行情怎么樣,大盤會不會漲?”
我說,“大盤漲不漲,誰都不知道。炒股最怕的,不是缺少預測行情的本領,而是缺少計劃,心里沒底,或雖有計劃但不執行。只要做好計劃,漲了咋辦、跌了如何、多少點位進場,待買什么品種即可,別的不用管太多。”“那好,我等大盤跌50點時進場,品種你給個建議吧。”妻說。
“買西飛國際吧!”我說,“該股大股東兩年前有一個減持承諾,自愿將已經解禁的股份再鎖定兩年,解禁后在二級市場價格低于60元/股時,將不予減持,公司因分紅、配股、轉增等原因導致股份或權益變化時,將按相應比例調整該價格。這只股票現在只有13.46元,復權價也才29.61元,離大股東承諾的減持價還有一倍的“無風險”漲幅。更誘人的是,現在離自鎖到期日(今年6月27日)只剩4個月時間,屬于機會大于風險的品種。”
聽我這么一說,妻感到有些道理,但還是放心不下:“買后萬一跌了咋辦?”“漲跌誰敢保證?這樣好了,先買三分之一,能漲最好,放著即可;萬一跌了,再補點倉,撿些便宜籌碼。”“好的,就這么辦。”說完,妻出門上班去了。
當天,大盤最低探至3002點,只跌16點,未達妻的建倉點位;23日,大盤在利空消息打壓下,一開盤便恐慌性殺跌,半個鐘頭跌了60多點,最低跌至2938點,到了妻計劃的建倉點位,西飛國際最低價13.20元。若按計劃執行,妻應順利建倉。
“買了沒有?”晚上回家,我問。“當時也想買,但不敢下手。”妻答道。從2月23日至3月2日,妻一直想買,但瞻前顧后,最終未動。6個交易日,大盤累計漲4.59%,西飛國際漲13.86%。因為沒有執行預先設定的計劃,導致“潛在機會”未能成為“現實盈利”。
“錯上加錯”的事情發生在隨后兩天。3月3日,大盤依然穩扎穩打,個股亦是輪番上漲。前市,西飛國際低位盤整,妻按兵不動。后市,西飛國際快速拉升,妻急速追漲:委買700股、價15.00元,但因其后市場價一直高于妻的委托價,追漲未成。翌日,妻不再多想,以15.06元買入2000股西飛國際。買入后,趕上大盤跳水,西飛國際跟著暴跌,5日收盤14.26元,妻買入的籌碼即被套住。
從計劃買入價13.20元(大盤跌50點時西飛國際的市價)到實際成交價15.06元,從原本可以獲利13.86%,到反而浮虧5.31%,幾天之內發生的這一突變,使妻與一個多漲停板的“盈利機會”失之交臂。問題的癥結在于執行環節出現問題:既然13.20元不敢買入,那么到了15.06元就不應追漲。既然敢在15.06元追漲,就不應在13.20元放棄。此舉說明,投資炒股,缺少的往往不是機會,而是“定律”;股市里真正能夠賺錢的,不是搖擺不定、追漲殺跌的人,而是那些善于發現“潛在機會”,精心制定操作計劃,并嚴格執行的投資者。
變“潛在機會”為“現實盈利”,先要做到未雨綢繆。老到的投資者操作前大多會有明確的待買品種和期待的建倉價位,很少在盤中追漲殺跌。選股時大多會對公司質地、估值和成長性進行評估,及時回避業績下滑、估值偏高、潛力不大的品種。一旦選定待買品種,心里非常踏實,很少朝三暮四,瞻前顧后,對交易期間此起彼伏的所謂熱點既不會眼紅,更不會心動。
變“潛在機會”為“現實盈利”,還須擁有平和心態。品種選定后,什么時機、多少點位進場,也頗有講究。有的投資者喜歡等大盤和個股上升趨勢確立后再行介入,采取的是“漲時買入”法。有的則喜歡逢低進場,越跌越買,采用的是“跌時建倉”法,即當大盤跌至某一點位時分批買入備選的股票。“漲時敢追、跌時不敢買”的投資者有一共同特點,當高位追入的品種“掉頭”時特別緊張,當低位未買、錯失良機后又特別后悔。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是心態要平和,不要奢望一買就漲,一賣就跌。實際投資中,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只要設定進出時機,買賣點位,認為賣得“夠高”、買得“夠低”即可。
變“潛在機會”為“現實盈利”,更要嚴守操作鐵律。平心而論,多數投資者在實際操作中不是沒有計劃,也不是不想執行,只是執行起來有些猶豫甚至后怕。空倉的投資者,當大盤和個股漲時盼跌,但真的跌起來——大盤蹦蹦蹦跳水、個股綠油油一片,又被嚇得沒了膽量,不敢建倉。一旦大盤絕地反擊,一看錯過了這么好的建倉機會,又備覺可惜。許多人平時常說,хх板塊不錯,хх品種可買,хх股票今天剛看過(沒買),結果又漲停(后悔)。什么原因?未能嚴守鐵律,按計劃操作。所以,炒股制勝的關鍵,不是看你“發現機會”的水平高不高,而是在于“抓住機會”的能力強不強,在于能否變“潛在機會”為“現實盈利”。(謝宏章)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