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9月26日 文章,原題:中國新買主重塑拍賣市場 如果你想知道中國的情緒到底有多高漲,不要總把目光停留在年增長率、上海證券交易所等地方。仔細看看拍賣市場里所發生的一切吧:在這里,有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聞:中國的買主們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樣牛氣沖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那些紛紛競購藝術品但卻并不深諳此道的新買主們的表現。
如果沒有他們,9月14日和15日在紐約舉行的克里斯蒂拍賣會,就不會演變成一場徹頭徹尾的狂歡——盡管偉大作品奇缺,但拍賣額高達2394萬美元。這些新買主的作用從拍賣會首節的極高成交率中就可窺見一斑。在150件拍賣品中只有4件流拍,流拍率僅3%。
讓拍賣行更加喜出望外的是,中國新買主的表現令阿瑟·姆·賽克勒向不同機構捐贈的其他幾千件名不見經傳的藏品“蓬蓽生輝”——最后一位收藏者沖動地買下了大批藏品。來自中國大陸的競購者一開始就表現得殺氣騰騰,只要克里斯蒂拍賣行美國和亞太區副主席點明是賽克勒的藏品,他們就一擁而上。一件克里斯蒂估價只有兩三萬美元的藏品被追升到36.25萬美元。無論拍賣品多么名不見經傳,情緒高漲的買主們都不放過任何一件。一個估價3萬到5萬美元的嘉慶年間的白色花瓶,以59萬美元的價格被香港的一個買家買走,而在一些鑒賞家看來,這只不過是一件品性不高的復制品而已。
好戲還在后面,在克里斯蒂拍賣現場,一些不為業內人士熟悉的中國新買家站了出來。這使得許多普通藏品以前所未有的不可思議的高價成交。一件小玉器以10倍于估價的價格拍出。但買家們不但對其熱捧的藏品深信不疑,還對克里斯蒂給出的所謂“18世紀”藏品的不確定性不以為然。新買家正在強有力地改變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某些方面改善了市場,而有些則使市場更為混亂。(作者索倫·梅里基安,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