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中舉行的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簽署了三項協議,雖然原定的另一項因技術問題而未能簽署,但完全不會阻撓兩岸經貿交流持續擴大互惠互利。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發表點評文章說,我們認為,輿論沒有必要放大未能簽署的避免雙重課稅議題中的障礙,進而對未來的兩岸協商杞人憂天。
事實上,兩會復談1年零7個月來,已簽署了12項協議和發布一項共同聲明。比起90年代國民黨執政期間,兩會互動的7年時間起,才簽署了4項協議,而2000年后民進黨執政的8年里,兩會協商根本無法展開,遑論簽署協議,可見國民黨重新執政后,海協、海基兩會的工作績效十分亮眼。
兩會所代表的兩岸制度性協商之恢復,本身就極具意義,這反映了海峽局勢在馬英九上任后,迅速獲得結構性改善,使臺灣脫離了過去8年處于戰爭邊緣的危機。同時。兩會協商所展現的和諧氣象,表示未來持續協商以克服障礙的前景可期。
去年馬英九上任后,兩岸當局即對雙方協商“先經濟后政治”、“先易后難”達成共識。換句話說,兩岸早對協商逐步深入后,將出現某些難題,早有心理準備,所以絕不致因某項議題暫時未能簽署協議,而破壞兩岸和解的大環境。
文章認為,某種情況下延后個別議題的簽署,是好不是壞,可讓兩岸有更多時間尋找彈性,有利于未來議題愈來愈難時,雙方仍然有信心、耐心堅持以協商代替對抗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