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抵御外族侵略的全民族戰爭,是大家共同的奮斗史,兩岸現在可以共同研究、書寫這段歷史。”
臺灣退役高級將領、華視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周蓉生,近日在銀川參加“情系絲路·牽手寧夏——兩岸文化聯誼行”,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作上述表示。
周蓉生194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父親當年是成都空軍軍士學校政治部主任。在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許多人顛沛流離,朝不保夕。因成都又稱蓉城,故周父為他取名“蓉生”。
幼年時期的周蓉生,印象最深的是日軍的飛機經常從頭頂上空飛過,炸彈爆炸聲震耳欲聾。由于日軍的封鎖,物資只能通過空投等方式艱難進入成都,所以他小時候常常只喝米湯。
“當時中國軍隊的裝備很落后,與日軍交鋒時損失慘重。”周蓉生說,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造成了巨大傷害,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這段歷史,避免悲劇重演。
1945年,中華民族取得了抗戰勝利,原以為將開始安定生活的周家,卻因國共內戰的爆發而不斷搬家。西安、南京、柳州,在大陸就讀小學的四年多時光,周蓉生在三個城市度過。
國民黨軍隊敗退臺灣那年,9歲的周蓉生隨家人從廣州坐船前往這個陌生的島嶼。“當時我以為這輩子可能永遠再也回不來了。”
他向記者回憶,“當年蔣介石宣稱‘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四年成功’。很多老兵心系故里,但幾十年都回不了大陸的家,在臺又沒有親人,很是凄慘。”
初到臺灣,周家的生活并不寬裕。周蓉生有三個姐姐,兩個弟弟,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選擇就讀軍校,畢業后當軍人。
擔任軍職40余年,周蓉生見證了兩岸關系從緊張對峙到和平發展的過程,但特殊的軍職身份使得他早年一直難以“登陸”,直到他退役后。
廣州之別后,周蓉生再次踏上大陸,已是半個世紀過后。2001年他繞道香港,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到達上海。
“早年兵荒馬亂,在大陸時搬過幾次家,在數個城市生活過,一些親戚都聯系不上了。”這位75歲的老人有些感慨。
盡管如此,近十余年來,他幾乎每年都會到大陸,并參加中華文化聯誼會和各地政府聯合舉辦的“情系”活動,走訪大陸的大河山川,了解祖先的歷史文化。
故土的變化讓周蓉生感到驚訝,“改革開放后,大陸發展很快。各地很平穩,人民很歡樂,軍力很強大,對外有地位。”他說,“這是中國人的光榮。”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兩岸都陸續通過舉辦研討會、展覽等活動,緬懷先烈,祈盼和平。出生于戰爭年代,周蓉生非常珍惜現在的生活。他說,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國共內戰,對老百姓而言都是災難;和平來之不易,都要倍加珍惜。
“兩岸學者可以一起坐下來研究、書寫抗戰史。這是全民族的抗戰,功勞大家都有。”周蓉生說,生于和平時期的青年一代應該了解中華民族過去的苦難歷史,將來為這個民族作出自己的貢獻。
“落后就要挨打。要避免戰爭,需要強大自己。”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說。(完)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