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記者提問。 新華社記者陳建力攝
1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采訪兩會的中外記者見面,港臺媒體爭先熱報溫家寶答中外記者問,特別聚焦在有關臺灣部分的問答,重點是兩岸商簽ECFA等問題,電臺、電視臺幾乎在第一時間播出報道,“中央社”發出即時新聞,《聯合報》、《中國時報》也在其新聞網站馬上報道臺灣記者的提問,并迅速配發了溫家寶總理回答問題的有關背景資料。
《富春山居圖》“走紅”
14日的記者會上,《聯合報》在大陸駐點的記者汪莉絹現場提問兩岸商簽ECFA等問題,聯合新聞網和下午出版的《聯合晚報》詳細報道溫家寶的答復內容,報道說,溫家寶特別回應兩岸商簽經濟合作框架性協議之對臺讓利,強調讓利“因為我們是兄弟”。
《聯合晚報》幾乎一字不落地報道了溫家寶答臺灣記者問的全部內容,報道特別提到溫家寶的這段話:“我也確實講過,要讓利給臺灣。這種讓利,比如關稅減免可通過‘早期收獲’實現。另外,也要做出讓臺灣農民放心的事情。但是,我看到臺灣的報紙,很大的篇幅報道溫總理關于讓利的論述。可是我在在線訪談時講了兩句話,后面還有一句話‘因為我們是兄弟’,這句話就鮮有報道。”
因為溫家寶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提到《富春山居圖》,聯合新聞網馬上刊出《富春山居圖 兩岸各擁一半》的文章,文章詳細介紹:“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還好,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這幅畫,但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文章還引用大陸中新社的報道:“(浙江省博物館)多年來一直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溝通,希望能合展這幅歷經滄桑的名畫,浙江的態度是,前半卷可以隨時過去(臺灣)展出。臺灣表示歡迎,但后半卷卻不能出島(臺灣)。”
一幅古畫登上新聞頻道,瞬間“走紅”
理性與感性
“中央社”在北京駐點的記者在新聞稿中從理性與感性兩方面解讀溫家寶的答記者問,文章說:“每年一次會見中外媒體是國際間觀察北京政經走向的最重要平臺之一。溫家寶今年在這項年度記者會中以理性與感性交錯的表達,響應了全球對中國的關注與疑問。”
文章詳細報道:在記者會剛開始時,溫家寶以“沒有一片土地讓我這樣深情和激動,沒有一條河流讓我這樣沉思和起伏”告訴外界他對中國的感情,還說在剩下的3年總理任期內,要“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在談到臺灣問題時,溫家寶則大量使用動之以情的言辭,在答復臺灣記者有關洽簽ECFA問題時,以“因為我們是兄弟”進一步說明“讓利”說。他說,商簽協議過程復雜,但“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問題總會解決。溫家寶還稱,“我去臺灣的愿望依舊是那么強烈,因為我認為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強大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為50年的政治而丟掉5000年的文化。”
回顧8年的“語錄”
香港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登文章,梳理了自2003年起溫家寶在每年兩會記者會上答臺灣記者問的“語錄”。文章說:“記者發現,這位總理說起臺灣,頗具感性,甚是動情!
文章逐年列出溫家寶的原話,例如:
——2005年3月14日,在回答臺灣年代電視臺記者提問時,溫家寶說,中國有一句古話,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臺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兄弟,我們希望全體臺灣同胞能夠理解我們的立法(《反分裂國家法》)用意。
——2007年3月16日,在回答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提問時,溫家寶說,臺海兩岸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俺林蹅扰锨Х^,病樹前頭萬木春!
——2008年3月18日,在回答臺灣《工商時報》記者提問時,溫家寶說,“為了臺灣同胞的利益,我們甚至愿意作出必要的犧牲”,“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我腦子里總是在想,‘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 責任編輯:王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