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5日電 1987年,臺灣開放探親后,成千上萬離家數十年的老榮民絡繹返回大陸探親;龐大探親團中,還夾雜不少對大陸環境好奇的臺商,藉探親之名行考察之實,從此開啟了一段波瀾壯闊的臺商投資大陸熱潮。20年來,臺商不僅成為大陸經濟崛起的推手和主要動力,更藉此成就自身奇跡,兩岸關系滄海桑田可見一般。
成就大集團愿望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祖籍江蘇江陰的臺企聯會長張漢文,原本在臺灣中壢從事制鞋業20多年,1990年在許多同業陸續前往大陸尋找事業第二春時,張漢文也隨著臺商游向了距離香港不遠的東莞,希望藉此讓自己的企業更花繁葉茂。
20年前的東莞,夾在廣州、深圳之間,還是一個基礎建設嚴重落后的小城市。回憶當年,張漢文表示,大家對過去大陸的政治運動余悸猶存,沒人愿意購買土地建廠,嘗試性的投資,導致廠房、土地幾乎都是用租的。
臺商剛前進大陸時,正好碰上開放階段,為了發展經濟,招商如奉上賓。雖然臺商投資大陸初期,既沒高速公路,更缺乏完善法令,但由于大陸人力、土地資源相對低廉,許多臺資企業,都由臺灣數百人的規模,膨脹到數千,甚至數萬人的龐大生產基地。
已在香港上市的臺升家具,19年前到東莞大嶺山投資時,還只是一家規模有限、產品以撞球桿為主的小公司;但在董事長郭山輝努力下,配合政策全力拼經濟。如今,臺升已躍居全球木制家具屬一屬二大廠,且擁有東莞與嘉善兩個生產基地。
近年來,隨著大陸逐漸由以往單純的“世界工廠”角色,逐漸朝“世界市場”過渡。郭山輝的精致木制家具也開始進軍大陸內需市場,以旗艦店加經銷商模式,利用自有品牌,在長三角、珠三角與環渤海一帶布局,迎接的是大陸民眾愈來愈強的消費力。
同樣早在20年前開臺灣電子業先河,在深圳龍華設廠的富士康(鴻海),原先只設立數百人的生產線,沒想到在成本下降,良率直在線升的帶動下,藉由廣布大陸各地的生產基地,富士康不僅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專業代工霸主,同時更擁有超過50萬的員工。
這種巨無霸級企業,以往在臺灣想都不敢想,但到了大陸,許多不可能都化為可能。
就是因為大陸開放后的環境,滋養了許多臺資企業成為世界級的公司。東莞臺協會長葉春榮認為,無論是主攻內銷的統一、康師傅,或是專長出口的鴻海、臺達電等公司,都利用大陸的投資環境或市場,成就了大集團的愿望。
組臺企聯打破慣例
進軍大陸超過20年的臺商,不僅在事業上愈做愈大,為維護合法權益,組織臺商協會,積極從事公益,成立全國性組織——臺企聯,甚至成為地方政協委員,是隨著臺商投資深化、內化大陸后的新產物。同時,這現象也表明臺商投資深入后,大陸許多慣例和舊思維開始轉變。
自1949年以來,國共兩黨長期陷入漢賊不兩立對峙。早期臺企大陸設廠確實還有部分大陸官員民眾,對來自臺灣的公司充滿不信任。然而臺商憑著靈活手段,藉投資繁榮地方的貢獻,早在1990年就開始有地方允許成立臺商協會,這股趨勢如星火燎原,至今分散各地的臺協早就突破100個,有些還是地方上最重要的民間組織。
曾任東莞臺協會長的臺企聯會長張漢文表示,11年前,他與當時東莞臺協會長葉宏燈推動大陸第一所臺商子弟學校時,許多臺商認為:“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大陸怎可能允許臺灣的老師、教材暢行無阻?然而經由努力后,國臺辦與教育主管部門終于首肯,第一所直接與臺灣教育體系銜接的臺商子弟學校誕生。
另一由臺商創造的奇跡是臺企聯。按照以往大陸對民間組織管制之嚴格,全國性社團幾乎都是官方或半官方性質,純由臺商出資、選舉的社團在北京成立臺企聯,跌破專家眼鏡。張漢文說,全國性臺商組織能成立,一方面是各地臺商群策群力,加上大陸官方考量臺商處境,希望藉臺企聯作為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
臺商接班問題浮現
不過,當年風華正盛的臺資企業負責人,如今都接近退休年齡,二代臺商如何銜接大陸企業,就成未來臺資企業能否在彼岸持續茁壯的重要關鍵。
臺商第二代多數受過良好教育,甚至放洋喝過洋墨水者也不在少數,然而能接手父執輩的大陸事業,欠缺的還是更多磨練。在河南、廣東都有龐大投資的鄭州臺協會長王任生,從生產燈泡起家,如今事業重心卻在百貨業。他的兩個兒子,老大王武卿留在深圳,延續王任生的老本行,擔任東裕電器總經理。由于接班時間早,且個人努力專注于父親留下的事業,王武卿把這個看似過氣的產業,干得有聲有色。
相較王任生的提早布局接班事宜,十年前就把蒸蒸日上的公司賣給聯合利華的上海老蔡醬油。除了事業發展碰到瓶頸外,實際上,最大問題出在,年事漸高的老蔡,沒有子女愿接大陸事業,只好在公司經營還算好的時候賣給了跨國集團。
像老蔡醬油后繼無人的臺商不少,加上公司治理不完善,專業經理人無法順利承接經營,一旦創業者精力下滑,企業就會面臨發展瓶頸,甚至出現經營問題。由是觀之,臺商未來如何緊緊抓住大陸商機,進一步壯大實力,已成為下一代人的問題。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