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重建項目是關系地震災區發展振興、惠澤災區子孫后代的百年工程,凝聚著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無疆大愛。當前,大量重建項目和重建工程已經完工,建的難題解決了,管的課題擺上了議事日程。災區的規劃建設一流,硬件設施一流,建成項目的管理運營也要達到一流。必須用先進理念和現代手段,科學管理建成項目和建成設施,讓重建項目發揮最大作用,產生最大效益。
公益項目要運轉好
學校、醫院、康復機構、文化中心等公益性項目,要充分體現公眾受益,盡可能向大多數人開放和服務,重點解決閑置不用、利用不高的問題。健全保養和維護的機制,科學管理,專業維護,降低使用成本,延長使用期限。打破區域界限、部門占有、單位分割,建立共享共用機制,最大程度利用公共資源。
產業項目要發展好
災后重建,既是一場“強筋健骨”的重生歷程,更是一場“脫胎換骨”的發展洗禮。要著眼災區持續發展,建好對口支援省市產業合作園區,完善園區設施配套,促進落戶園區的企業盡快投產,形成生產能力。用好重建支持政策,推動更多產業項目在災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對重建產業項目加強跟蹤協調,配合搞好各項服務,促進項目落地發展。搞好電力、運輸等要素保障,確保正常生產經營。
管理隊伍要建設好
實施科學管理,關鍵在人。要適應高標準、高水平的要求,適應現代化、專業化的需要,選擇和配備干部隊伍和管理隊伍。尤其是北川新縣城、汶川映秀鎮、綿竹漢旺鎮等各方關注的重點城鎮,北川中學等設施一流的學校,更是要加強管理,選最得力的干部去領導。加強技能和業務培訓,發揮好援建方的人才、技術和管理優勢,建設專業化、高素質的管理人才隊伍。
居民素質要提升好
規劃建設好重建項目匯聚著建設者的智慧和汗水,管理使用好建成項目則體現著災區人民的素質和形象。現代的城鎮、漂亮的村落,不能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人與環境必須相互協調、同步提高。要加強宣傳教育,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引導和規范城鄉群眾養成良好生活和工作習慣,不斷提高文明素養,盡快適應現代、文明、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