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層對通脹預期表態耐人尋味
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今年后幾個月,要把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這是中國政府首次提出管理通脹預期。在此之前,央行行長周小川也曾表示,央行非常關注廣大公眾對通脹的預期。很多網友都注意到決策層已預感到并開始關注通脹的壓力。網民一致認為,中國政府的此次政策表態,比隨后發布的宏觀數據更耐人尋味。
耐人尋味的通脹預期
“決策層終于開始表達對通脹的關注。”搜狐博客博主溫克堅慨嘆道,“表面看來,中國宏觀經濟數據顯得很光鮮,不過問題是通過大量的貨幣投放為特征的投資驅動帶來的增長,有一個難以承受的特別賬單:通貨膨脹。最新的數據顯示,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已經達到29%,為自1997年以來的最快速度。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今年以來的巨量貨幣投放,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
博主劉彬表示,在真實通脹尚未形成前,對通脹預期進行干預,進而改變居民的心理預期,不失為靈活的政策選擇。他分析指出,由于產能過剩,PPI和CPI同比數據一直為負,通貨膨脹尚沒有出現。但近幾個月來,CPI和PPI環比指標已經出現正增長,其中CPI環比數據在7月份持平之后,8月份、9月份都出現了上漲,這預示消費物價同比數據將很快出現拐點,變為正增長。一旦這一指標為正,社會對物價上漲的直接感受將會加強。如果居民對物價上漲形成強烈預期,則會形成群體搶購行為,加速物價上漲,進而實現通貨膨脹的自我實現,也就是從預期通脹,變為真實的通脹。
貨幣政策是否將轉向有爭論
決策層對通脹預期的關注,直接引起網民對貨幣政策是否將轉向的爭論。
署名“銅豌豆”的博主認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就好像那高高亮起的綠燈那樣給人信心,從這個角度看,過早談論轉變信號可能不利于經濟發展。但是,如果這盞綠燈持續地亮著,那也會在不久的將來釀成災難。“銅豌豆”提出貨幣政策應收緊的四點理由:一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固化了本來就不優的經濟結構;二是資產炮沫明顯浮現;三是寬松貨幣政策信號的指導性明顯減弱;四是周期性調整的窗口容易錯過。
但是,多數網民則表示,貨幣政策近期收緊的可能性不大。
博主“竹寶”分析認為,在經濟僅僅初步實現“V型”增長的背景下,央行不太可能即刻扭轉貨幣政策的方向,一來這樣會提高企業的貸款成本,二來貨幣價格上漲將減少擴大投資的刺激。相信在未來一定的時段內,央行仍將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來演繹“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搜狐博客博主“易鵬”預測稱:“貨幣政策真的發生轉變,應該在明年的兩會左右。因為此刻,四季度快過一個月,按照慣例,四季度的新增貸款,一般占全年的比重很小。所以不需要在這個時候再去關貨幣政策的水龍頭。而到元旦、春節期間,這個時候,投資,出口往年占的全年比重也比較小。只有等到開春后,貨幣政策的掉頭正是時候。只是掉頭的力度如何,是否多種金融政策工具齊上,還是只上部分,那就要看那個時候,世界和國內經濟的發展情況了。”
匯率手段才是治本之道?
博主“discommode”認為,目前來說,“從緊”是必要的,但只能是權宜之計,監管部門和市場不能過多寄望于通過貨幣緊縮這種對沖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由于流動性過剩導致的通脹問題。“‘從緊’只能為經濟增長創造平穩的貨幣金融環境,并以此為加快結構調整贏取時間,若要治本,仍需截斷流動性根源以及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從緊只是筑壩,而匯率則是通脹源頭,否則,流動性過剩就難以放緩。”
過去幾年來,中國外貿順差以及資本項目順差大幅增長,抑制效果不太明顯,問題在于人民幣匯率相對非美貨幣貶值以及外貿產能過剩,大量貨幣發行和轉型期間的要素價格改革醞釀了一定的通脹。“discommode”在博文中指出,當前通脹“老虎”已經“出籠”發威,如果不提高匯率以降低“老虎”的生命力,那么,提高利率,只能是跟著“老虎”跑的箭,在匯率動力不止的情況下,利率難以追上通脹,等到“老虎”筋疲力盡被利率之箭射死時,整體經濟也就可能陷入蕭條。因為作為總量概念,不管是減少貨幣供應量還是提高利率,貨幣緊縮都是對整個經濟體的緊縮。
當前之中國經濟,面臨的是穩定就業、抑制通脹、經濟轉型的三個相互存在矛盾的任務。將轉型列為首位,力推價格改革,這意味著資源和勞動力的價格將持續上漲,會助推通脹。“在這種情況下出現資源和資產價格剛性上漲,如果匯率不動,外匯占款又奔騰不止,那么貨幣緊縮政策對抑制通脹很難起到作用。”博主認為要在推進結構轉型的環境中抑制通脹,只能求助于匯率手段。(記者張小潔肖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