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日本最大在野黨---民主黨黨首小澤一郎突然宣布辭職。日本輿論普遍認為,小澤下臺完全是被金錢丑聞所迫。就在兩個月前,小澤的首席秘書大久保隆規因涉嫌非法接受日本大型建設企業西松建設公司巨額政治捐款,被東京地方檢察廳逮捕。據檢方掌握的情況看,在2003年至2006年的4年間,小澤秘書從西松公司領取了2100萬日元的現金,并造假賬以規避審查。西松公司還通過其他方式向小澤每年提供2500萬日元的捐款,十幾年累計達3億日元。而就在同一時期,小澤家鄉巖手縣的諸多公共工程幾乎被西松公司獨家包攬。由于民主黨被不少民眾認為在經濟上較為清廉,而且有望在即將到來的眾院大選中取代自民黨,實現期待已久的政權更替,因此西松建設案曝光后,在日本社會引發強烈震動,各方的無奈和失望情緒達到新的頂點。
“西松建設公司非法政治捐款案”絕非偶然,而是日本“權錢政治”痼疾的再現和延續。
日本政治中的權錢交易由來已久,特別是在日本特有的派閥政治催化下呈現愈演愈烈之勢。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政壇腐敗大案不斷,以“洛克希德案”和“里庫路特案”涉案級別最高,金額和影響最大。
1976年,卸任首相田中角榮被指任內曾接受美國洛克希德公司5億日元賄賂,作為回報,幫助該公司取得全日本航空公司的客機定單。田中角榮、前運輸大臣和17位高級官員被捕,田中本人被一審判處四年徒刑。
1988年,日本政壇另一個驚天大案“里庫路特案”曝光。里庫路特公司是一家以提供就職、房地產信息為業務的公司。自1984年至1986年間,該公司將大量原始股以優惠價格出售或變相贈送給政界要人近百人,金額達數十億日元。自民黨幾乎所有頭面人物涉案,包括首相竹下登、副首相宮澤喜一、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以及自民黨主要領導人和各大派閥要員。案發后,竹下登被迫下臺,其他涉嫌的12名政客也相繼辭職,10多名官員被逮捕起訴。
為阻斷腐敗鏈條、防止腐敗案件頻發不止的尷尬局面,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初相繼制定和修改了多個法律法規,著重嚴格政治資金的收受、管理和使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野陣營依舊弊案連連,顯示改革成效不彰,腐敗痼疾仍在。就在2007年5月,安倍內閣農林水產大臣、自民黨政要松岡利勝涉嫌權錢交易,畏罪懸梁自盡,成為二戰后第一個在任期間自殺的內閣大臣。與此同時,涉案企業“綠資源機構”前負責人也墜樓身亡。正是這家企業多年向松岡利勝提供大量政治捐款,并在松岡家鄉多個農業項目招標中中標。此次西松建設案則成為日本政治腐敗的又一續篇。
日本權錢政治頻發有著深刻的制度誘因,其中金錢本位的所謂民主選舉文化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權錢政治固然與當事人的個人操守有關,但當弊案在戰后長時期、在朝野陣營大范圍發生,尤其在不斷加強政治資金管理的情況下仍然層出不窮時候,人們就不得不作制度層面的思考。
梳理日本的權錢交易案件,可看出一個共同特點,即在所謂民主選舉的制度條件下,權與錢已經結成盤根錯節的命運共生關系。涉案人與其說是為了個人的私欲,不如說是為了維持和擴大權力而貪腐。洛克希德案、里庫路特案、西松建設案涉及日本政壇的三個風云人物田中角榮、竹下登和小澤一郎,這三人早年有著師承關系,竹下和小澤都繼承了田中的政治風格。1974年,日本政論家立花隆在《文藝春秋》雜志上發表了題為《田中角榮研究---其金脈與人脈》的文章,提出田中角榮的政治就是“金權體制”,以錢養權、以權斂錢。日本國內對田中角榮有不同看法,多認為此人富有政治才干和實干精神,甚至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由此可見,田中身陷權錢交易,很大程度上在于世道,在于制度,使其不得不然。
日本實行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政治人物的權力來自于選舉。西方民主理論認為,只有通過激烈的競爭性選舉,通過政黨間的政策辯論與民意選擇,才能不斷凈化和提升執政的品質,選出好的領導人。然而,事實卻并非那么簡單和理想。以日本為例,其選舉表面看以政見為中心,但實際起作用的只有三樣東西---“地盤、口碑與錢包”, 即圍繞人際利益關系和口碑形象展開。鄉村和地方選區重前者,都市選區重后者。鄉村和地方選區富于傳統色彩,重人情世故。參加選舉的候選人從父輩、祖輩或是黨內前輩手中繼承地盤,甚至有人為此甘愿作他人養子或入贅當上門女婿,為占據地盤挖空心思。地盤還需時時經營,參選人以及當選議員平時就要花重金維持人情關系,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時要向選民送禮表達心意,并調動經濟資源, 對選民特別是地方豪門、大企業以及有影響的社會政治團體進行各種形式的利益輸送。選民在投票意向上主要看候選人與自己的交情以及為自己謀利的能力。都市選區情況有所不同,選民多無特定的支持政黨和支持對象,投票主要看候選人的形象。因此,參選者需要在一個較短時間內集中曝光,以提高知名度。對于一個不知名的新人而言,資金實力決定其媒體曝光率,進而影響當選率。無論是在鄉村地方選區,還是在都市選區,選舉都需要耗費巨額資金。據統計,在日本競選國會議員的花費至少在1億日元以上。
錢從何而來?國家有少量補貼,但主要靠個人籌措。涉世不深的新人須投靠派閥或資深政客,獲得資助。田中角榮當年在政壇呼風喚雨,掌控自民黨最大派閥“田中派”,靠的就是提供政治資金的超強能力。深諳政界潛規則的《讀賣新聞》社長渡邊恒雄曾在回憶錄中披露:“為當政治家,就得從大佬那兒拿錢。等自己也具備斂財能力之后,再分給下面的追隨者,培植勢力。在當今的日本政界,這是鐵律。雖然這是導致政治腐敗的原因,但不這么干的人絕對成不了老大”。
老大們的資金又從何而來呢?主要靠“政官財鐵三角”運作,即政客、官僚與財界的結構性利益關系。政客的政治資金大部分來自于財界,即企業通過政治捐款換取政客的特殊關照,由其授意行政官僚為企業打開方便之門。近年來,迫于輿論壓力,日本加大了對財界捐款的約束,禁止企業直接向政客個人捐款,但不禁止向政黨支部捐款。為規避法律限制,企業常用的手法一是捐款時隱藏企業身份,二是把錢捐給政客指定的多個政黨支部。同時,政客紛紛通過增設政黨支部等手段爭取多渠道“化緣”。這些支部表面上是為深入基層、了解民情而設,但實際上多半是斂財的合法工具。這種改革的結果是政治捐款偽裝名目,化整為零,越來越不透明。西松建設案就是這方面的典型。西松公司捐款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子公司“松榮不動產”等捐給小澤一郎領導的“民主黨巖手縣第4區總支部”;二是以西松公司職員及家屬名義成立兩個掛名的政治團體“新政治問題研究會”和“未來產業研究會”,再通過這兩個團體向小澤的政治資金團體“陸山會”和民主黨在巖手縣的兩個支部捐款。
總之,選舉是要花錢的,大把燒錢的選舉迫使政治人物大把撈錢。法律限制、規范政治捐款的初衷是好的,但卻沒有堵住問題的源頭。只要政客需要錢,只要企業需要政客為其“代言”,制定有利企業謀利的政策,各種形式的政治捐款就會源源不斷而來,并隨著形勢發展而花樣翻新,障人耳目,最終構成政治腐敗的溫床。而這些在政界彼此心照不宣的怪現象,只有在朝野對立加劇的特定政治條件下才可能曝光。從此意義上講,西松建設政治捐款案所揭開的日本政治腐敗黑幕只不過是冰山之一角。
西方民主美名掩蓋下的權錢政治擾亂了政治社會秩序,使人民的利益日趨邊緣化。
權錢政治謀取政客與企業的私利,危害國家與社會的公益,進而腐蝕政黨政權,擾亂世道人心。
權錢政治加劇政黨惡斗。以日本為例,目前國會眾、參兩院分別由朝野陣營把持,自民、民主兩大政黨勢如水火。在這一格局下,雙方圍繞腐敗弊案相互指責、相互揭丑,使案件本身的真相和根源難以澄清。西松建設案發后,民主黨為圖反擊和減輕對自身負面影響,甚至公開質疑司法獨立,抨擊自民黨與檢察當局暗中勾結,辦案對象、時機、方式上包藏禍心,目的是借助國家機器對民主黨和小澤本人進行政治迫害,維持搖搖欲墜的政權。
權錢政治導致價值錯位。盡管小澤一郎明顯涉嫌經濟丑聞,但日本民眾中同情者不在少數。據社會調查顯示,60%的受眾認為西松建設案可能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權謀。不少同情民主黨的學者也提出,揭弊案固然需要,但政黨更替涉及國家大計,因此應服從大局,不揭為妙。這些都反映出,政黨分立導致民眾的分化和價值的錯位,使社會對于腐敗的是非判斷變得模糊。
權錢政治致使政策延宕。面臨全球化挑戰,日本各界一致認為國家處于繼明治維新、二戰戰敗后的歷史性變革期,需要劃時代的改革。目標固然高瞻,但國家政治生活卻未見相應的行動。輿論的焦點、政治的課題每每被丑聞、弊案轉移,政黨越來越傾向于在政治資金問題上作秀、向民眾施以小恩小惠等短期行為,制度改革的契機被虛耗。
權錢政治帶來政治冷漠。多個社會調查顯示,日本民眾對政治的信心不斷下降。每次選舉投票率往往低于60%。換句話說,日本首相只是在不到30%的選民支持下上臺,這使得本來被認為公平、公正的選舉成了走過場,而“少數服從多數”這一西方民主的最基本原則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許多民眾說,原以為自民黨不行了,民主黨可以取而代之,多為民眾做好事,結果天下烏鴉一般黑。日本有識之士更感慨,政治議題在社會生活中不斷萎縮,使得國家難以凝聚共識,應對挑戰,推動大的改革和進步。
從日本半個多世紀實行西方民主政治的具體實踐不難看出,西方的所謂民主不僅沒有達到其原來標榜的理想和初衷,而且正在日益蛻化為權錢交易的大舞臺。
權錢政治扭曲了政界與商界、權力與經濟、政黨與民眾的關系。多黨制的競爭性選舉標榜以政策為中心,結果卻墮落為以金錢為中心;標榜代表人民的意志,結果卻代表資本的意志;標榜有益國家的長遠發展,結果卻充斥著作秀、賣名、買票、黑金等各種丑惡行為;標榜提升民主的品質,結果卻造成國家政治生活的不穩定。
要解決權錢政治問題,不僅要從錢的流向上加強監管、控制,更重要的是始終著眼人民群眾的長遠和根本利益,確立全面、公正、和諧的權力形成機制,做到權力來自最廣大的人民,服務于最廣大的人民,而不是靠金錢操縱、分化民意,搞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否則最終被愚弄、受傷害的只能是普通百姓,最終犧牲的只能是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戰略。(作者:鐘成 北京國際問題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