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災面最寬的是農村,損失最嚴重的是農業。如今,四川災區大力發展優勢特色效益農業,農業發展正孕育著嶄新機遇。
5月2日,記者來到都江堰崇義鎮大橋村,昔日零星散亂的小塊承包地,如今變成了平整遼闊的現代生態農業集聚區。據悉,都江堰災后新建的現代生態農業集聚區有16萬畝,涉及11個鄉鎮,占全市耕地的60%,覆蓋全市農業人口的44%。
“災后重建發展的大手筆將會給四川農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巨變!”談起農業災后重建,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激動地說。
抓規劃,必須堅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
王勇是綿陽江油市九嶺鎮中河村的蔬菜種植大戶。“5·12”地震讓他的200畝蔬菜大棚一瞬間全部倒塌,造成70多萬元的損失。王勇的損失只是災區農村的一個縮影。“5·12”汶川特大地震給四川全省農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418.96億元,493萬畝農作物受災,168.8萬畝農田受損,7.6萬個大棚設施損壞,52.4萬口沼氣池損毀。
重建中,四川省農業廳反復研究,認為四川災后農業定位必須堅持“兩個著眼于”,即著眼于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著眼于加快發展優勢特色效益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為此,四川省農業廳編制并發布了《十大優勢特色效益農業發展規劃》。圍繞馬鈴薯、茶葉、柑桔、油菜、蔬菜(含食用菌)等五大產業,省上重點抓100個特色產業基地,覆蓋四川所有災區。
據統計,去年,四川省糧食總產達到700.04億斤,比上年增產21.7億斤,增3.2%,事隔8年后重新躍上700億斤臺階。全省油菜籽產量達到189.5萬噸,增加17.4萬噸,增10.1%,再創歷史最高水平;蔬菜總產3030萬噸,增加28.1萬噸;水果總產597萬噸,增加5.3萬噸;茶葉總產13.7萬噸,增加0.7萬噸,稻谷、玉米、小麥、馬鈴薯全面增產,12個市州、62個縣糧食總產再創歷史新高。
抓產業,關鍵是突出特色強化發展基礎
都江堰崇義高科技示范園區,是援建單位上海市與都江堰市的聯建項目,由上海市投資3100萬元,引入上海孫橋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和都江堰龍頭企業聯合成立營運公司。主要建設工廠化育苗、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優質水稻引種、優質蔬菜種植以及休閑農業等,將成為都江堰乃至成都地區引領和展示現代農業的重要窗口。
據統計,這里現已建成單體塑料大棚48個共1萬多平方米、塑料聯棟大棚2500平方米,已經部分投入生產。
都江堰項目區預計總投資30億元,觀光、休閑、體驗農業、產業發展有機結合。項目建成后,將新增耕地面積1萬畝、糧食年產量新增5100噸,核心區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綿陽市大力發展蔬菜、藥材、香菇、綠筍、魔芋等特色農業, 目前已形成了年產繭1500萬公斤的優質蠶繭生產基地,麥冬、山茱萸和天麻等為主的8.4萬畝道地中藥材基地,全國最大的魔芋種植、初加工和魔芋精粉集散地,年產4800噸的優質綠茶生產基地。據統計,全市具有產業特色的村已達到1680多個,占全市建制村總數的48.7%;已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1個,無公害農產品43個、綠色食品35個、有機食品3個,帶動農業標準化生產100萬畝以上。
“災后大力發展優勢特色效益農業,最關鍵的環節是抓好產業,突出特色,強化發展基礎。”四川省農業廳廳長任永昌說。
抓營銷,最大的希望在市場
今年以來,四川省先后準備了汶川、北川、青川暨地震重災縣特色農產品展銷會、“世界茶葉大會”、“2009中國西部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馬鈴薯產銷銜接會等活動。
四川省農業廳組織開展了專題調研,及時召開農產品產銷形勢通氣會,發布待銷農產品信息;發動災區群眾加快采收成熟產品,聚攏貨源,方便采購;協調150多家大型農貿市場、農產品加工企業和86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營銷大戶到災區直接采購,帶動了110多萬噸果蔬產品銷售。同時,有關部門為災區緊急配備了313臺農產品快速檢測設備,做到“農產品賣到哪里,檢測就到哪里”,為促進農產品銷售創造了條件。
去年夏季以來,德陽市組織全市果蔬生產基地、協會、營銷大戶共80余人的代表團,先后前往成都、重慶舉辦德陽市地震災后果蔬產品推介促銷現場會,兩次活動共與各地客商簽訂銷售協議16份,涉及各類果蔬產品35萬噸,合同金額達3.5億元。
今年,德陽還組織籌辦和參加什邡暨四川特色優質農產品北京展示展銷會,共組織了53家企業1000余個品種的農產品赴京參展,除現場銷售各類農產品5.5噸外,還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