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直通車晨報》5月25日文章,原題:我的名字是歡,但請叫我史蒂夫
來自得克薩斯州的眾議員貝蒂·布朗最近提出,亞裔美國人的名字太難發音,為什么美籍華人不能為了認同感給自己取個讓美國人容易發音的名字?
顯而易見,布朗女士有點不知所云,其實她不該在美國,而應該去中國推廣自己的計劃!
一年以前我從美國來到上海工作,覺得自己的(中文)名字終于“名正言順”了。然而每當我作自我介紹時,人們卻投來詫異的眼光。“你難道沒英文名字嗎?”公司人事經理將信將疑地問,“你最好有個英文名字。”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里,公司副總裁、一位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一直管我叫“史蒂夫(Steve)”。我所在公司有90%的員工是中國公民,他們幾乎人人有個英文名字。
為何中國人要取英文名字?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博士生勞里·杜森進行的一項調查認為,隨著外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他們往往掌握不了中文名字的發音,發出的音總是怪怪的,這令中國人難以容忍,于是許多中國人索性給自己取個英文名字。
在中國,雖然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人們為自己取起西方名字來卻瀟灑自如,沒人覺得這是卑躬屈膝,反而認為是服務于祖國的需要。從前的愛國主義意味著自我犧牲,如今卻成為一種經濟活動,為外國公司工作是為了建設祖國,取個英文名字也是愛國主義的體現,就像“文革”時起“愛國”、“衛東”之類的時興名字一樣。目前只有大城市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起外國名字,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里的父母們也熱衷于給孩子們起個洋名兒。
在美國,人們往往將名字和身份聯系起來,而身份的概念在中國就模糊多了。我還沒決定是否要給自己起個洋名兒。我是美籍華人,這個身份已經足夠了。
幾天以前,我問一個在中國工作的美籍華人朋友鄭宇,為什么不取個洋名字。他說:“我喜歡我的名字,如果讓我換一個,會感覺怪怪的”。(作者徐歡(Huan Hsu),史曉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