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海內外媒體就中美建交30周年刊發了大量消息和評析文章,認為中美建交是一起影響整個世界的重大事件。眼下,中美關系"結構性穩定",兩國關系已進入了長期穩定的蜜月期。國際輿論還普遍關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布什就此互致了賀電:胡錦濤認為,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福祉,也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布什則稱,在他執政的8年來,兩國政府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具有建設性和合作性"。
中美關系“結構性穩定”
香港《明報》2日文章《中美建交30年影響全球》:30年彈指一揮間。2009年元旦也是中美建交30周年紀念日,胡錦濤昨日與布什互致賀電。應該說,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一項外交突破是中美建交。中國通過與美建交從而大步走向世界,美國也通過建交找到世界最大的工廠及最大的潛在巿場。
臺媒體就中美建交30年發表評論説,60年一甲子,然而現今世界演變快速,令人目不暇給,半個甲子30年的滄海桑田,變化之大已恍若隔世。
中國和美國兩個大國,早已從30年前建交之初的地緣政治戰略考量,發展成為多面向、多層次的關系,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當然是經貿關系,截至2008年10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達到6529億美元,是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持有者。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2日報道:面對金融危機,中美一再表明要繼續發展合作關系,說明兩國領導人預見到國際上可能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并間接為此"打預防針"。
隨著美國經濟下滑與國內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分析家預測,奧巴馬就任后中美貿易摩擦會增加。但大陸學界人士多認為,中美已形成"結構性穩定"關系,雙邊關系不會因白宮易主而產生重大變化。
美國媒體:輪到美國向中國學習了
新美國媒體網站1月1日播發一篇題為《現在該輪到美國向中國學習了嗎?》的文章:30年前的1月1日是美國和中國外交關系正常化的日子。當時的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而中國才剛剛從世界排名第30位(原文如此--本網注)起步。那時美國的經濟伙伴是歐洲和日本,中國幾乎排不上號。而今天,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和美國最大的債權國。
現在美國如何處理對華關系,將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
30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獲得了巨大成功。而現在倒是美國處于十字路口,亟待進行大刀闊斧的體制改革。
如果奧巴馬在宣誓就職后訪問中國,他可能會得到一些新穎而有用的見解。
中國已經表明,循序漸進式的改革被證明是通往成功之路。依據這一原則,奧巴馬應該采取漸進措施,加強經濟干預。
如果奧巴馬想看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如何拉動經濟增長,那么他只需看看公共運輸系統的建設,包括機場、橋梁、隧道和高速公路等是如何造福中國經濟和中國城市的。
更為重要的是,奧巴馬即將看到的中國,會與西方的描述截然不同。他會看到在這個國家中,人們辛勤勞作,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他會看到一個自由和開放的社會。
他還會看到這個國家擁有許多與美國一樣的挑戰與追求。通過與中國結成真正的伙伴關系,奧巴馬政府可以利用這一關系,以較低的國家支出實現同樣的目標。通過出售清潔能源技術和其他高科技產品,奧巴馬甚至能為美國公司招攬更多生意。
日本媒體:美中關系進入長期穩定的蜜月期
《日本經濟新聞》12月31日刊登該報記者佐藤賢發自北京的一篇文章,題為《美中協調關系日益深化--建交30年政策對話范圍不斷擴展》:2009年1月1日是美中兩國建交30周年紀念日。通過構建以經濟為中心的更為廣闊的協商體制和政策對話框架,美中關系正在進入長期穩定的蜜月期。2009年1月奧巴馬政權上臺后雙方能否攜手應對金融危機將成為檢驗美中關系未來走向的試金石。
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12月29日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稱,美中關系已遠遠超出雙邊范疇,越來越具有強大的內在動力和豐富的全球意義。美中之間建立起來的60多個對話合作機制為兩國在戰略層面加大、加深對話與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
2009年1月上旬賴斯國務卿將訪問中國,明確雙方將在更廣闊的領域開展合作。
冷戰時代,美中關系的基調是在蘇聯這個"共同敵人"存在的背景下尋求合作。冷戰結束后,雙邊關系開始拓展到各個領域,而2001年的9·11事件更是成為了兩國關系發展的轉機。一方面在反恐戰爭中強化合作,另一方面是朝核問題。此外在金融危機和能源問題等全球性議題上雙方的合作關系也在不斷加深。
按照王岐山副總理的說法,美中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關系"割也割不斷"。雙邊貿易額2007年時已突破3000億美元。預計2008年將比2007年再增長10%。這與建交初期的24億美元相比增長了近120倍。此外,中國還在2008年9月超過日本成為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持有國。
始于2006年12月的美中戰略經濟對話給雙方負責經濟事務的官員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軍事交流的領域也在不斷深化,2008年4月,雙方開通了防長間的熱線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