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時報》1月5日文章,原題:來自中國的經驗迷失在翻譯中
去年12月,來自卡納塔克邦的91位農民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參觀考察。盡管訪問團里有許多會講英語的農民,但語言仍是個障礙:由中國人把漢語譯成英語,之后由懂英語的坎納達人翻成坎納達語!邦政府贊助了此次訪問,但沒派遣任何翻譯隨行。來自班加羅爾東部的帕帕納說:“我問他們挖井需要挖多深。回答是350米。這怎么可能?肯定是翻譯出錯了。”
訪華歸來的農民忍不住滔滔不絕地談論起他們此行豐富的經歷。除了長城和氣派的北京和上海,他們為中國人的守紀和勤勞所折服。他們從中國人那里學到的經驗包括機械化農業、有機農業、零浪費生產、無土栽培及流線型農業系統。他們說中國政府在從出租土地到供應種子、肥料和現代化設備以及收購等方面支持農民權益。來自奇特拉杜爾加區的蘇加塔說:“那里沒有中間商。農民不白辛苦。如果我們也是這種制度,就不會有農民自殺了。”
蘇加塔決定傳播她學到的知識。她解釋說:“我們參觀了一家食品和飲料公司,那里生產數百種果汁。3個員工一天產量超過1萬包,這太讓人吃驚了。這絕對是科技農業。他們不浪費哪怕一丁點。除了引入這些方法外,我想傳播有關有機農業和零浪費農業。”
有機農業和塑料大棚令印第拉瑪嘆服。“我看到一個番茄大棚有十多英尺高。這次訪問后,我決心在有機農業方面大干一番”,她說。帕帕納和另一位農民蘇巴納則對中國的塑料大棚印象深刻,并決定在自己的地上如法炮制。同樣令蘇巴納嘖嘖稱奇的是中國男人在廚房干活,“不管到哪里,飯店或村子,都是男人掌勺……”(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