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斯坦時報》7月5日文章,原題:成群結隊去中國
在全球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中國的首都,即使在不久前遇到30歲以下的印度專業人士或來華尋求事業的印度單身女性,也是件稀罕事。
“10年前,移居北京的印度專業人士大都40多歲”,北京印度人社區主席辛格說,“甚至3年前,我也很少遇到在北京工作的印度單身婦女”。辛格說,“慢慢地,隨著公司認識到印度技術人員能很好地融入當地文化,如今有更多印度人來到了北京。”
美國有近200萬印度人,而我們最大的鄰居中國僅有2.5萬名印度移民。在華的大多數印度人是流動人口,在中國住上3到5年就回去了。北京印度人社區登記的人數有600多,在人口超過1700萬的北京的街頭與一名印度人不期而遇仍然是件令人驚喜的事。
但自3年前,印度的新型出口“產品”———年輕而訓練有素的人力如涓涓細流般到來了,追逐中國的經濟繁榮。而在過去,中國經濟繁榮只有通過塑料和電子產品的大宗批發商才與印度相聯系。這些年輕人追逐與中國經濟增長相聯系的職業。
去年8月,阿納波·高什以一家公司的國際銷售經理的身份移居北京。他說:“在發展最快的兩大經濟體內累積工作經驗是很大優勢,我唯一的擔心就是語言。”
2006年,24歲的印度前國家級羽毛球運動員納拉亞恩投身商界,以丹麥馬士基(中國)航運有限公司項目組副經理的身份赴華。納拉亞恩選擇北京是因為那里是該公司最繁忙的全球出口地。“它是個令人興奮的工作地點。就基礎設施和決策付諸行動的速度來說,來到中國真令我大開眼界。而且在我公司里,女性要比男性多。”(作者拉什馬·帕蒂爾,陳一譯)(文章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