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9個多月的爭論和醞釀,英國政府于3月29日宣布啟動脫離歐盟的程序,英國“脫歐”由此邁出標志性一步。圖為日前,在英國倫敦,人們經過英國議會大廈。新華社發
當地時間3月29日午后,西裝革履的英國駐歐盟大使蒂姆·巴羅將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簽署的信函遞交到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手中,正式開啟了英國“脫歐”程序。雙方如何談判,能否按期完成談判,談判出什么樣的結果,都成為令人關注的問題。
歐盟與英國談判“將是困難和復雜的”
接過英國的“脫歐”通知書后,圖斯克隨即召開記者會。“我們已經開始想念你們。”手持長達6頁的信函,圖斯克半是調侃,半是凝重地說,“對歐盟和英國而言,這都不是值得高興的一天。”圖斯克表示,這是一場雙輸的談判,實質是為了減少各自的損害。歐盟的目標很清晰:將歐盟公民、企業及成員國的成本最小化。
歐洲議會議長塔亞尼當日也發表講話。他說:“與英國的談判將是困難和復雜的,但也應當是透明和公正的。英國必須有序地退出,這是英國未來與歐盟保持合作關系的前提。”
塔亞尼認為,英國將為退歐付出代價,“比如將面臨關稅負擔、食品價格上漲、汽車行業和金融服務的不確定性、空中交通的中斷等等。這些是我們不愿看到的,但我們對此已有所準備。”
塔亞尼還提醒英國,應當在“脫歐”談判中保持真誠。“我們注意到,英國可能已開始與第三國就可能的貿易協定進行談判。我們必須提出警告,在正式離開歐盟前,與一個或多個國家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是違反歐盟法律的,我們希望英國在與歐盟的談判中遵守規則。”
相較而言,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表態則比較強硬。他說:“英國將后悔‘脫歐’決定。英國必須為離開歐盟支付至少500億英鎊的費用,這不是為了處罰英國‘脫歐’。英國必須遵守自己的承諾、支付預算至2020年。”
英國將安全問題作為在談判中的籌碼
30日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刊發其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的文章稱,英國政府致信歐盟,將自己的退歐意圖告知對方,“這將是一場悲劇中的一個重大時刻。它將是英國的悲劇,也將是歐洲的悲劇。用這種方式慶祝歐盟成立60周年,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在經濟方面,這將使英國從此無法以優惠條件進入歐盟這個最大外部市場。在政治方面,這將對英國和愛爾蘭內部造成很大壓力。在戰略方面,這將使英國喪失在歐盟機構中的角色。英國將會變得更貧窮、更分裂,影響力更小。
另外,安全問題成為雙方談判的籌碼。
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道,特雷莎·梅試圖把安全問題當作談判籌碼,要挾歐盟在談判中做出相應讓步,遭到來自歐盟方面的詬病和反對。CNN在報道中說,在特雷莎·梅致歐盟通知英國“脫歐”的官方信件中警告,在未來的談判中如果沒能達成協議,將會產生“安全后果”。“在安全方面,如果談判協議失敗,那意味著我們在打擊犯罪和恐怖主義方面的合作將遭到弱化”。梅在寫給圖斯克的簽名信中這樣寫道。
CNN報道稱,在信中,特雷莎·梅一共有11次提及“安全”這個字眼。“特雷莎·梅被指責威脅用英國和歐盟居民的安全,作為英國退歐談判的籌碼。”CNN網站在報道中說。
對此,歐洲議會負責協調英國“脫歐”事務的官員蓋伊回應說,歐盟反對英國任何將安全與貿易相聯系的企圖。
30日出版的英國《每日電訊報》的新聞標題引用特雷莎·梅的話:“一個偉大的時刻”,報道說,雖然終于觸發了《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這讓人歡呼雀躍,但英國與歐盟在安全問題上隨即發生了爭執。30日的英國《泰晤士報》也在其頭條新聞標題上說,“梅對歐盟反恐協定發出威脅”。報道稱,雖然特雷莎·梅在致圖斯克的信中表示,英國與歐盟未能達成貿易協議,將意味著雙方打擊恐怖及犯罪活動的合作受到削弱,但她同時也強調,雙方如果未能達成貿易協議,對雙方的損害不僅僅是在經濟方面。
歐盟指責英國政客“怪罪”歐盟言論
此前,容克在接受英國《衛報》采訪時指出,英國“脫歐”的原因在于部分英國政客散播“怪罪”歐盟的言論,事實上,英國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與歐盟沒有關聯。容克說:“不能指望歐盟獨自解決所有問題,布魯塞爾不能為它做不了的事情負責任。例如,英國選舉中的熱門話題:健康保險、教育、社會福利,歐盟在這些問題上的作用非常有限。”容克指出,正是英國政客長期將歐盟比喻為諸多英國社會問題的“替罪羊”,才最終導致英國公投“脫歐”。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英國將用自己的法律,取代歐盟法律。“數千部歐盟法律,包括從工人權益到環境保護等,都將被廢除,或根據新的計劃被英國對等的法律取而代之。”據悉,英國這一做法被稱為“大廢除法案”,意在廢除1972年議會通過的“歐洲共同體法案”,自此后,將以英國法律優先,歐盟相關法案適用的條款內化到英國現行法律。
按照相關程序,圖斯克在接到英國政府“脫歐”通知書后的48小時內,將向歐盟其他27國發出談判指導原則草本。4月29日,27個歐盟成員國將舉行特別峰會,商定更為具體的談判方針。接下來,歐盟委員會還要取得成員國的授權,才能與英國談判。因此,談判可能在6月或7月開始。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