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不久前發表報告,預言中國經濟規模2016年就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個驚人預言,實際上很難經得起推敲。我們既需要理性對待所有夸大其詞的預測,更要尋找一個切合實際的辦法,進行經濟總量和財富的國別比較。
經合組織的預測依據是購買力平價理論。而所謂購買力平價理論,是指從理論上來講,任何質量完全相同的產品,在全球的售價應完全一樣,但各國使用不同貨幣,這些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就應該是同一商品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價格比例。
購買力平價理論有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兩個版本,既可以選擇一種商品,也可以選擇多個乃至數百萬個商品組成貨幣籃子來計算均衡匯率,但這些選擇仍無法排除主觀因素。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曾多年連續發布“麥當勞購買力平價指數”,據此計算各國貨幣的“均衡匯率”。如一個巨無霸在美國售價為4美元,在中國售價為20元人民幣,所以人民幣均衡匯率應該是1美元兌換5元人民幣。
此類絕對購買力平價計算顯然難以令人信服,但幾年前美國強壓人民幣升值的邏輯就這么簡單:隨便找幾個產品算算價格比例,就宣稱人民幣匯率被低估,需要升值。有一次在美國開會,我曾當面質問美國學者:“你們用麥當勞巨無霸來計算人民幣均衡匯率,我用汽車或其他產品行不行?”頂級轎車美國售價10萬美元,中國可能售價300萬元人民幣,那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應該是30:1,反而被大大高估,應該大幅度貶值才對。
購買力平價計算若要成立,至少要滿足四個條件:一、所有商品完全自由貿易。二、所有勞動力完全自由遷移。三、所有資金完全自由流動。四、所有資產完全自由買賣和投機套利。顯然,中美之間乃至任何國家之間離這四個條件都有很大距離。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