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國作家莫言折桂諾貝爾文學獎,這也是中國作家首獲此獎。消息如石子投水,激起一波波來自海外媒體和民眾的回聲。
世界最大書展刮起“莫言”旋風
在世界最大圖書博覽會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莫言獲獎了!”消息如旋風般刮過,與他相關的人和物迅即成為關注和打聽的對象。莫言沒去書展,其作品《檀香刑》的德語版譯者、德國人白嘉琳意外成了當天的“明星”:
“人們一下子就涌過來了,都圍著我采訪,都不知道怎么應付了!”
白嘉琳所屬德國出版社的展臺上,《檀香刑》德語版瞬間成了搶手貨,德國記者鄭重地把幾本《檀香刑》擺好造型拍照。
出版莫言作品的德國出版社都很興奮,大概不僅為商業利益,也為自家的“慧眼”,這包括定于明春出版莫言長篇《蛙》的一家出版社。有一家出版了《紅高粱家族》等4部莫言作品的出版社,很“應景”地立刻張貼出莫言肖像。
書展主席博斯也成為記者尋找的對象,因為他在中國為主賓國的2009年書展上曾表示,在很多西方評論家眼中,莫言是有希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文學愛好者措恩女士向中國記者表示祝賀,還說莫言獲獎激發了她對中國和中國文學的興趣。
歐洲媒體“鼓掌”
德國《焦點》雜志網絡版介紹,莫言是中國當代最成功作家之一,筆下描繪了普通人的命運。還提到“莫言”之名可譯為“沉默”或“無語”,這對一個作家來說有些不同尋常,但中國老話講“沉默是金”,這樣的人講述歷史感覺才會更“深入”。
法國媒體從各個側面介紹莫言的生平,探討他的寫作風格與成功奧秘。
法新社稱贊莫言以現實主義風格刻畫了中國包括日本侵華、文革等重大歷史變遷,表現了對生養他的中國東部鄉土的眷戀,并引述頒獎詞說,莫言的創作融合了民間傳說、歷史和當代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又可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找到出發點。
《世界報》撰文指出,莫言作品中,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拉伯雷式的粗獷無處不在!顿M加羅報》文章回顧了莫言的成長經歷,說他在中國農村長大,到17歲還干著照管牲畜、收割高粱等農活,借著油燈光聽老一輩講述那些充滿鬼神的中國民間故事和傳說,是他小時候唯一的娛樂。莫言說過,童年的艱苦生活是他無窮無盡的靈感源泉。
對那些還不熟悉莫言的法國讀者,《快報》周刊推薦了5部莫言作品:《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酒國》《檀香刑》和《蛙》。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