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開始犯迷糊了。“下不好的棋不下”這個最淺顯的道理,對于以圍棋為國粹的日本來說,不會不懂。但是不搶“大場”,不計后果,罔顧中日老一輩政治家達成的擱置爭議的默契,任由以石原慎太郎為首的右翼分子為一己之私利,上演“命名”、“購島”、“視察”、“垂釣”等一系列鬧劇,在釣魚島挑起一個曠日持久,而且注定打不贏的劫爭,顯然不是一個上乘弈者的作為,更何況這局棋還有其他的參與者,“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當然,日本犯迷糊還不僅僅在這個問題上。對歷史問題不做徹底反省,違背承諾,內閣成員再度參拜靖國神社,嚴重損害亞洲受害國人民感情。縱容妖風邪氣,放任熱比婭等與恐怖組織暗通款曲的反華分裂分子在日本召開“四大”,給日本社會道德取向樹立錯誤的風向標。連和自己鐵桿盟友的關系,也搞得別別扭扭。小勝在智,大勝在德,看來日本在這兩個方面都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性格決定命運,日本做出上述舉動并不奇怪。日本是個對過程和態度高度重視的國度。這種民族性格成就了日本在近現代的快速崛起。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種重行動、輕思辨的特性,也使其缺乏戰略把握能力,屢屢在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犯迷糊,被貌似神勇、實則愚鈍的右翼勢力引入歧途。其表現就是順則妄自尊大、對誰都可以說不,逆則焦躁不安、進退失據,其結果就是四面樹敵,讓日本飽嘗苦果。當下的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成為政治大國的抱負一再受挫;朝野惡斗,20年換了近20位首相;再加上突如其來的“3·11地震”,諸事不順,日本不能不“抑郁”,不能不“迷惘”,舊病復發,也在意料之中。
每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遭遇波折是很正常的事,關鍵是能不能正確面對。客觀地說,當下日本從上到下還是有一批能夠汲取歷史教訓、具有戰略眼光、真正能為日本長遠利益著想、敢于擔當的有識之士的,但問題是這樣的人太少,還不能改變右翼勢力興風作浪的局面。善不可失,惡不可長,日本如不想再重蹈覆轍,就要以史為鑒、正視現實、及早警醒,也只有這樣,日本才能真正步入正軌,擺脫在國際社會中“跛足巨人”的角色。
當然,在這里也不能不提醒一下“無可奈何搞收縮,不由自主搞遏制”的某國,即便是無意識的挑撥離間、火中取栗,這個游戲也是非常危險的。中國毫無疑問將長期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但不要忘記,這一方針是被喻為“柔中寓剛,綿里藏針”的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國會堅定不移地捍衛自己的核心利益。而對于某國來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想置身事外是很難的。彈簧壓得越緊,反彈的力道越大,自食其果的滋味也會相當的難受。合則兩利,斗則俱傷,所以還是希望某國能夠審時度勢,多做些有利于亞太地區穩定繁榮的事。
當前周邊海上爭端連片爆發,對成長中的中國來說的確是個不小的考驗。沒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我們當然不畏懼任何挑戰。但是大智方能大勇,“亂云飛渡仍從容”方顯強者本色。面對亂局,我們還是要冷靜觀察,沉著應對,始終從中華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講究策略和方法,把問題處理得有理、有力、有節,不是嗎?(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國際問題專家)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