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理會4月5日通過主席聲明,呼吁敘利亞政府履行其對聯合國與阿盟聯合特使安南的承諾,在4月10日前實現停火;呼吁反對派在政府軍采取上述措施后48小時內停止一切形式的暴力活動。
此前,第二屆“敘利亞之友”國際會議4月1日在橫跨歐亞的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舉行,來自8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法國外長阿蘭·朱佩等與會。與2月24日在突尼斯召開的第一屆“敘利亞之友”會議一樣,敘利亞政府依舊未被邀請參加會議。
阿盟秘書長阿拉比在發言中說,此次會議的目的,一是支持安南關于解決敘利亞危機的六點建議,支持巴格達峰會要求敘政府停止暴力活動的聲明;二是呼吁達成國際社會政治協商機制,呼吁敘利亞各方立即、同時停止暴力行動;三是要求敘利亞反對派統一隊伍,發出同一聲音。不過,由于敘利亞的缺席,會議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還待今后關注。
敘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賈法里4月2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強調,第二屆“敘利亞之友”國際會議違背了安南的斡旋使命,與之相矛盾,甚至破壞了斡旋的展開。他說,那些公開表示支持敘利亞武裝組織的國家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對“敘利亞主權的公然侵犯”。
第二屆“敘利亞之友”會議產生了一系列建議和宣言,但在外界看來沒有多少實質性內容,在支持敘反對派方面未取得重大突破,敘反對派借此次會議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武器支持的預期并未實現。有分析認為,所謂的“敘利亞之友”國際會議,實際上是一個討論如何對付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和尋找施壓辦法的會議。敘利亞國內沖突日益走向內戰,敘利亞問題確實是一個典型的沒有好的解決方案的難題。此次“敘利亞之友”會議在聯合國框架以外,就解決敘利亞問題雖然提出了一個國際行動方案,但沒有為下一步行動設定時間表;與會國家沒有發表向敘反對派提供武器的宣言;也沒有呼吁巴沙爾下臺的宣言。這表明“敘利亞之友”和敘反對派之間在采取哪些必要措施以迫使巴沙爾改變政策甚至下臺的問題上缺乏共識。
另外,會議承認“敘利亞全國委員會”是敘人民的合法代表而非唯一合法代表,這與第一屆會議的聲明相同。這一方面說明敘反對派內部分歧依然存在,未能形成統一聲音。另一方面,敘政府軍已在3月基本收復國內大部分地區,在這一情況下,西方國家和反對派實際上難以強行承認“敘利亞全國委員會”的唯一合法性,而無視敘政權的存在。有外界分析認為,“敘利亞之友”會議從幾個極其糟糕的選項中拿出一個解決方案雖然很容易,但其結果卻很難預期。
敘利亞的混亂局勢已經進入第二個年頭,沒有哪個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能在騷亂爆發后堅持如此之久。在付出9000人死亡的代價之后,巴沙爾政權已經在此起彼伏的民眾抗議活動中撐了一年。他沒有走上本·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和薩利赫的老路,卻反而基本控制著沖突,使之變成一場極不穩定、派系色彩日重的內戰。從多方觀察其原因大致是:
其一,有消息說,巴沙爾的堅定支持者仍占總人口的15%~20%。還有1/3左右的民眾擔心,政權的任何變動都將導致生活狀況惡化,其中包括亞美尼亞人和庫爾德人等頗具影響的少數民族。他們擔心推翻阿薩德家族的阿拉維派政權以及人口占多數的遜尼派的勝利,將導致所有其他部族遭到排擠。因此,民眾分裂為兩派,并使大馬士革擁有一半以上的民眾支持。
其二,軍力對比對反對派不利。敘政府軍拿下反對派重鎮霍姆斯是巴沙爾的重大勝利,等于是拔掉了敘利亞的“班加西”,在此之后國際社會的反應有所改變。如果說此前大都在說巴沙爾政權迅速垮臺是板上釘釘,現在則出言更加謹慎。
其三,地區和國際局勢助巴沙爾一臂之力。利比亞行動被外界稱為北約的勝利,但此后軍事干預的氣焰有所收斂。承擔主要負擔的歐洲人耗資巨大,在忙于應對歐債危機的情況下軍事潛力受到限制。美國則迫于國內選舉及金融危機的壓力,難以推進對敘軍事干涉行動。另一方面,阿拉伯世界世俗專制政權倒臺的國家幾乎全都走向伊斯蘭化,這使西方對“過于支持反對派是否合適”疑慮加深。
其四,卡扎菲的利比亞沒有朋友,巴沙爾的敘利亞不僅得到伊朗和俄羅斯的支持,從伊拉克到黎巴嫩和約旦等諸多鄰國至少也會保持中立。
其五,西方國家武裝干涉利比亞內政、推翻主權國家一幕在敘利亞很難重演,目前誰都不愿在沒有聯合國的名義下而獨自承擔行動的風險。
聯合國安理會就敘利亞問題舉行磋商時,安南通過視頻連線參加會議并進行了匯報。他說,敘利亞政府已經同意于4月10日前實現停火,并將政府軍撤出人口聚集地區。賈法里在紐約說,敘利亞承諾支持安南的斡旋使命,努力確保斡旋成功。他強調,在尊重敘利亞主權的前提下,敘政府將努力落實安南提出的六點建議。他同時強調說,“一個計劃取得成功需要來自各方的參與”,敘利亞政府希望安南能夠和反對派保持接觸,使他們能夠對六點建議作出同樣的承諾。
安南的調解方案已被敘利亞政府接受,也得到了多數反對派的歡迎,敘利亞危機政治解決的曙光似乎顯露。但有分析人士認為,游戲遠未結束,這未必意味著調解敘利亞問題成功的可能性增大。(顧正龍 作者為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