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在文縣的鐵樓鄉遭遇一次泥石流。”蘭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大三學生張敏,津津樂道地向記者講述兩年前的歷險經歷。不過,那次的“探險”,實際是去鐵樓調查白馬藏族人的風俗習慣。
目前,甘肅共有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3項,省級173項。這些散落民間的“珍寶”引起了年輕人的興趣。
張敏和他的同學,從2008年開始持續關注甘肅南部一個獨特的少數民族白馬藏族。白馬藏族的面具舞“池哥晝”是中國認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為受到“5·12”汶川地震的影響,“廟塌了,神走了,心里空空的”,崇拜自然神靈的白馬人這樣說。
災后,白馬人的房屋建起來了,年輕人開始考慮社區文化重建過程中的問題。張敏就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
張敏說,廟宇是白馬人文化展示和傳承的空間,在現代生活中,他們的歌曲、舞蹈、服飾、祭祀、禮儀等都借此保存。在張敏及其團隊的努力下,由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出資,當地人投工投勞的白馬廟11月份開工建設,預計明年8月完工。
2010年,另一批和張敏一樣的年輕大學生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蘭州鼓子詞的182名傳承藝人建立檔案,并嘗試對一些60歲以上的藝人進行經費補貼;一部分學生探訪隨打工父母到蘭州的少數民族兒童,為他們能夠融入城市出謀劃策;還有人甚至想通過挖掘甘肅民勤地區民俗文化,提高當地人節水節能意識。
多年來,關注中國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生團隊不斷壯大。20日,蘭州大學一個名叫“文化行者”的學生社團的年會在一間教室舉行。蘭州其他幾所高校的代表也受邀參加年會。“文化行者”希望借成果展示的機會吸引西北更多的學子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里來。
4年,400人,“文化行者”靠著每年20多萬元的資金支持走遍甘肅,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支重要社會力量。
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西部民歌“花兒”專家柯楊說,除政府機構、專家學者外,普通人也要投入到保護我們遺產的行動中,社會參與保護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文化行者’這類學生社團的行動證明了社會參與的必要性”。(記者 肖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