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學畢業生創辦的“壹號土豬”品牌,吸納了500多名高校畢業生,相繼加入“養豬賣肉”的行列。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的輿論關注。大學畢業生如此就業,是高等教育的悲哀,還是開辟了更多發展路徑?是社會需要的適應,還是人力資源的浪費?
1月25日,號稱中國“土豬大王”的“壹號土豬”品牌,在上海6個區縣的12家農貿市場登陸。除了“原生態”土豬肉吸引眼球外,創業老板是北京大學畢業生,員工中有500多名大學生且10%畢業于名牌大學,成為最大關注點。
“參與問答就送二兩豬肉嘞!”1月30日傍晚,記者在上海市長寧區澳華農產品市場“壹號土豬”店面前看到,圍觀、咨詢、買肉的顧客絡繹不絕。幾個“90后”滿臉書生氣的小伙子忙碌地吆喝著,一邊還熟練地切肉、稱重、收錢。開業一周,他們積攢了不少“回頭客”。
畢業于江西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郝承兵,當了四年“賣肉倌”,如今從一線員工晉升為區域經理,年薪10萬元,有房、有車。在他身邊的3名員工,也是大學畢業不久的新人,月收入3000多元。
“壹號土豬”創始人陳生,成了一些大學生的榜樣。1984年,陳生畢業于北京大學經濟學(當時叫政治經濟學)專業,“那天學校人事處老師看著我的個人資料,說讀這個專業該分到哪個單位呢?”陳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后來我‘下海’摸索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對養豬賣肉最有心得,就決定做這方面的企業。”
■看法
國外名校畢業生也有送牛奶的
此次事件之前,北大中文系畢業生陸步軒賣豬肉一事就引起了社會關注。有人認為高材生賣肉是人力資源浪費,也有人認為這宣告了應試教育的破產——高分數、高學歷,并非指向讓人羨慕的就業崗位。
●家住上海市長寧區的姚奶奶:
對于大學生做“豬肉倌”她并不反對,而換成自己的孩子就不一定能接受,辛辛苦苦培養了那么多年,最后跑到菜場里賣豬肉,肯定不甘心的呀!
●網民“淡定八戒”:
沒有一技之長和專業領域內不可替代性,大學生在就業壓力較大的社會背景下,只好與普通百姓“搶飯碗”。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熊慶年:
一些人出于應試教育邏輯和功利主義需求,認為大學畢業生不應該賣豬肉,其實從個人發展來說,有什么不可以?教育是培養人的,應當允許人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國外名校出來的人也有賣報紙、送牛奶的,不是說高分進名校就一定要高精尖就業。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