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5月10日宜賓消息 川殤之后,天府何如?近日,“海峽兩岸記者美麗天府聯合采訪團”實地走訪羌寨、年畫村、都江堰等災區景點以及未受地震波及的川南李莊古鎮等景區,看到的是一幅幅生機盎然,風采依舊的美麗圖景。
游覽四川景區就是支援地震災區,更況“四川依然美麗”,游客何必等待?
重獲新生的美麗“吉娜”羌寨。(中國臺灣網 鐘寶華 攝)
北川羌寨重獲新生待游客
在重災區北川縣境內,突出羌族村寨特色的“吉娜”羌寨重建完成,主打羌族文化牌的羌寨游已經重現生機。
記者看到,寨子的農家紛紛打出“吉娜休閑茶莊”、“羌家別苑”、“羌鄉農家飯”等各種招牌,吸引游客,“北川羌秀”培訓班、展覽室也已開門待客收徒,還有大爺大媽在自家門口現場制作起布鞋,期待游客來買,一處廣場上,則有羌家妹子支起攤位,售賣羌家特色的手工藝品。
面對這些鮮活圖景,北川縣旅游文化局負責人對記者們說,新“吉娜”羌寨把羌族特色民居和發展旅游緊密結合起來,這里將被打造成“北川新縣城—擂鼓—曲山”新經濟走廊上的一個旅游亮點。
遵道棚花村年畫,勾勒一副龍門山下的世外桃源。(中國臺灣網 鐘寶華 攝)
遵道年畫勾勒新貌農家樂
離“吉娜”羌寨不到10公里的遵道鎮棚花村,百分之八十的房子都在地震中被毀,而一年之后來到這里,一幅農家樂的美麗圖景已經展現在人們面前。
徜徉在“阡陌交通”的棚花村,記者看到,嶄新的三合院錯落有致,院前果樹林立,屋畔稻苗青青,舍內繡女練刺繡,田下老伯插秧忙……再加上各家墻壁上引人入勝的一幅幅歷史悠久、鮮活艷麗年畫,這些由龍門山下的川民在地震后展現出的樂觀與豁達,都成為棚花村“農家樂”招來八方游客的快樂元素。
經濟恢復,文化搭臺,遵道鎮周濱興鎮長表示,地震后,通過興辦刺繡講習所等途徑,村民在農忙之余學習年畫與刺繡已經蔚然成風,成為當地一道亮麗旅游名片,“慕名前來年畫村的游客越來越多,當地農家樂得以恢復發展”。
都江古堰二江分流仍依舊
地震發生后,海內外游客一直關心都江堰的情況,記者走訪后發現,國家5A景區都江堰依然美麗從容。
進入景區可以看到,受到地震破壞的“二王廟”和“伏龍觀”等古建筑正在抓緊修復,暫時不對外開放,但其他景點不論是寶瓶口、還是堰口“魚嘴”,都依然可見絡繹不絕的游客,“魚嘴”雖然在地震中出現裂痕,但經過搶修之后,岷江一分為二各自流的壯景,依然如舊。
“很擔心都江堰被地震被毀,今天站在這里,看到的依然是從容美麗的都江堰,安心之余更由衷感佩李冰的偉大。”一位游客告訴記者。
據悉,作為都江堰市域經濟的主要支撐,在災后重建中都江堰著力強化了對旅游產業的恢復提升,震后僅四個半月就完成都江堰景區內橋、路、水、電等基礎設施的修復,目前,青城山和都江堰景區旅游人次和收入已恢復至震前的百分之九十。
古鎮李莊長江之畔靜迎賓
如果說四川境內地震災區縣市是在大力恢復旅游,那么川南等地未受地震影響的旅游景區則一直在靜靜的期待四海賓客紛至,位于宜賓市的萬里長江第一古鎮李莊,便是如此。
李莊古鎮位在長江岷江交匯處,除卻2000多年悠遠歷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之外,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這一頭銜,尤其值得喜歡近代史的游客,特別是臺灣同胞到此一游。
“同濟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1940年,李莊鎮16字的開明誠邀,招徠為躲避日本戰機的轟炸而多次遷移的同濟大學,更連鎖反應引得當時國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中國大地測量所、金陵大學等知名學府,陸續自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輾轉遷移至此,且一住就是7年,3000多箱南遷的故宮文物也曾在李莊暫存。
當時人口僅3千左右的李莊,接納了約1.2萬內遷的學者、師生,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如、吳定良等紛紛云集于此。“可以說小小的李莊承載了太多的兩岸記憶,”當地導游介紹,每年都有幾萬臺灣同胞來這里參觀研究。
四川依然美麗 游客不必等待
記者觀察僅為管中窺視感性直觀,行家講話才更擲地有聲誠心負責。
“如果沒有5.12地震,四川08年旅游預測總收入達150億。”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長吳勉近日負責任的表示:四川大大小小4000多處景點中,只有幾十處受到影響,達到國家標準3A級以上的景區有76處,真正受地震到影響的只有5處,真正徹底摧毀的只有一處。“所以我們傳遞給大家的一個信息就是:四川依然美麗,四川人依然樂觀”。
游覽四川景區就是支援地震災區,況且“四川依然美麗”這句震后旅游口號,確實不虛。如果說兄弟省份對災區的強力援建有立竿見影之功,海內外游客放下擔憂游覽四川則對災區重建將起潤物無聲之效。
當川人在09年已經喊出“天下四川有愛”、“熊貓國寶更美”這些滿懷感恩和期待的心聲時,八方游客,你還等什么?(記者 鐘寶華)
[ 責任編輯:鐘寶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