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高峰時段不堵才是不正常的,更別說碰上極端天氣了。”
——2016年1月的最后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讓省城合肥一片銀裝素裹。隨之而來的,是各個主干道爆發性擁堵。對此,在合肥開了16年出租車的王令如是說。
主持人:何晏
“堵”,已成為人在囧途的鬧心詞。在各地大力倡導公共交通出行、大力營造暢通工程的今天,緣何堵情依舊?
主持人:現如今,堵車不再是大城市的“專利”,它正如病毒一般迅速擴散,一些二三線城市,甚至小城鎮也開始擁堵,這是怎么回事呢?
陳諾(新華社安徽分社記者):有一組數據特別值得關注。在高德交通大數據監測的45個城市中,對比近兩年各城市高峰時段擁堵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發現:2015年有44個不同規模的城市和地區,擁堵都在進一步加劇。其中,加劇最嚴重的5個城市分別為廣州、成都、長沙、鄭州、杭州。
與此同時,在一些快速發展的二三線城市中,道路擁堵也廣受市民詬病。從我的采訪經歷來看,現在哪怕身處小城,堵在路上也快成了常態,有時候三四公里的路程,一碰到堵車,開車得花1個多小時,甚至不如走路快。
李祥斌(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公交集團客服中心副主任):合肥的情況不容樂觀。近年來,合肥的城市交通建設已經步入全國第一方陣,可是仍然難擋堵點增多、高峰時段變長,公交司機的感受很深刻。
主持人:城市交通擁堵成為城市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各地通過擴建道路、老城區改造、限行等諸多政策治堵,收效卻并不明顯。
黃筱(新華社浙江分社記者):分析一個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路網布局沒有充分考慮城市形態、人口分布等需求因素,缺乏對交通問題的協調研究,從而導致城市土地利用與路網布局的失衡。與此同時,公共交通乏力,分擔率低也是造成擁堵的重要原因。
鄭黎明(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巡視員、省治堵辦副主任):現在許多大城市擁堵問題嚴重,治理能力趕不上城市發展速度,實際上是政府管理的短板,規劃沒有跟上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要求。
王云飛(安徽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我們必須承認,車越來越多是不爭的事實。如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市私家車保有量逐年增加,正加速道路擁堵的形成。私家車呈現高速度發展、高密度聚集、高頻率使用的“三高”狀態。
主持人:是不是我們的一些治理舉措,在思路上有一些偏差?
顧大松(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在這點上,我認為以車為本的治理思路就是一個典型,單純地增加道路就是以車為本。以車為本的治理思路必然會進一步加劇城市的擁堵狀況。城市道路暢通工程是許多大城市的一項重點工作,路越修越多,反而刺激了交通需求,道路的增加趕不上交通出行需求的擴大。僅僅只是拓寬道路,增加道路,根本無法緩解交通擁堵。
應該將以車為本的思路轉變為以人為本,駕車人和非駕車人權利應該是平等的,要理性平衡兩者的沖突。要把中心城區的部分道路讓給行人和綠色出行者。同時加快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適度建設。
王云飛:現在一些地方常常把限購限行限外作為治理擁堵的方法,其實“限”這種交通管制只是一種臨時性措施,不能將其常態化,它違背了正常的公共出行需求規律,違背基本規律后會造成系統紊亂,矛盾重重,治標不治本。
主持人:治堵,我們的出路到底在哪?
陳諾:去年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多年后重啟,意義重大,也讓大家充滿期待。
解決擁堵等大城市病的關鍵,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城市堵病的徹底治愈尚需從城市治理的大視角通盤考慮。
虞純(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第二汽車分公司公交車司機):我認為治堵的關鍵是“疏”。大城市可以通過建設新城區和衛星城引導人口分流,形成一個公共服務設施完整的生態圈,減輕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二三線城市要汲取大城市教訓,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
李祥斌:我想除了繼續加大建設公共交通的政策力度和資金投入,在國家層面上應該制定一個長遠規劃,研究制定公共交通監測評估與長效機制、交通影響評價制度、場站綜合開發制度、票制票價制定制度等,同時通盤考慮“錯峰出行”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黃筱:我比較關注智慧交通的運用和推廣。要加快智慧交通的普及,通過大數據分析加強交通管理,尤其在面臨交通事故與惡劣天氣時可以及時提供預警,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顧大松:我也同意。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達,定位功能、出行數據都能成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有力工具,同時“拼車”“順風車”等這些以共享經濟理念為出發點的新業態,不僅提高存量車的利用率,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的購車需求,減輕了城市交通壓力。(整理:陳諾 黃筱)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