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采訪十八大的中外媒體記者走進石景山京原路7號保障房項目,詳細了解北京近年來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并參觀了即將交付使用的新房。記者 孫戉攝
橘黃色的沙發給屋內帶來了一絲溫暖,鮮紅色的隔板讓小居室內也有足夠的儲物空間,雖然裝修工程剛結束,但房間里聞不到漆料味兒。從屋里到門外,攝像機鏡頭各有參差高低,排成了一道風景線。昨日,來自全球各地的38家媒體的80余名記者,來到京原路7號這個全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區,探訪北京市的住房保障體系。
這個即將提供2436套公租房的小區中,足有四層樓高的松樹屹立著,顯示出業主方和施工方對小區綠化的用心。在東側一棟樓已經開放的公租房戶型里,記者將攝像頭對準了每一個角落。
“套內38平方米的房子這么大?還有這么大衛生間?”在建筑面積50平方米的一室一廳中,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記者梁棟連連感嘆。雖然香港的“公屋”住房保障體系非常發達,但每套房的實際使用面積并不大。對于正在香港打拼、未能納入保障體系的人群,每月承擔的租金也不低。香港一間4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需要他們每月支付相當于6400元人民幣的租金。
“即使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住宅,但政府是否考慮到這些居民一旦失業,還怎么負擔起房租呢?”來自新加坡的亞洲新聞臺駐北京分社記者陳玉櫻將話筒對準了市住建委委員、市住保辦常務副主任鄒勁松。
“北京市的住房保障體系是為被保障人群提供不間斷保障,同時實行動態的準入和補貼標準。入住公租房的市民,可以根據實際收入檔次,領取不同檔次的租金補貼。”在寒風中,鄒勁松細細介紹著。
這也意味著,如果入住公租房的市民一旦失業,其收入和家庭財產標準也符合本市的補貼政策,最高可以領取占到租金額度95%的補貼。
以即將開始搖號、陸續會有市民入住的京原路7號為例,如果一套建筑面積50平方米的房屋,每月租金為2000元。當這個家庭收入銳減到符合廉租房實物配租檔次標準時,他們可以申請每月1900元的租金補貼,每個月實際支付的租金只有100元。
現場展板上的圖表和數字,引來了攝像記者的高度關注。他們鏡頭掃描到的一組組數據,體現了北京正在擴大的住房保障供應規模。2007年至2011年,全市累計開工建設、收購各類保障性住房70余萬套,共計6000余萬平方米。通過公開搖號配租配售、棚戶區改造等多種方式,解決了近50萬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十二五”期間,全市計劃建設、收購各類保障性住房100萬套以上。2011年本市已經超額完成開工、收購各類保障房20萬套,竣工10萬套的目標。到今年10月底,本市已經累計開工、收購15.3萬套保障房,并有7.7萬套保障房基本建成。
這樣的一字一句,都被收錄在國內外記者的攝像機、錄音機中。
京原路7號目前已經建成,就等著有需求的市民報名,搖號也即將開始。“房子很好,希望配租過程同樣透明。”梁棟說。發到記者手中的小冊子給了他完整的回答。
目前,本市實行分配政策、分配程序、搖號房源、配租配售對象、搖號過程、搖號結果“六公開”,搖號過程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媒體等進行監督,搖號結果由公證部門公證并通過政府網站進行社會公示。
來自美聯社、路透社、香港文匯報等媒體的記者,更關心住房保障這條線延伸出來的社會保障,所提的問題從住房保障,一直延伸到民生以及北京的經濟發展和轉型。
“十八大新聞中心成立以后,北京承擔了6天、共計15場采訪活動,吸引了200多家次中外媒體的記者。北京發展的亮點和記者的關注點重合的很多,科技創新、民生問題、住房建設、交通發展和社區管理、文化創意產業都引起了記者的興趣,他們在十八大報告中發現的內容,在北京找到了印證點。”市新聞辦主任王惠說。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