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索馬里等“非洲之角”國家出現的嚴重饑荒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中國外交部日前表示,為幫助受災國家渡過難關,中國政府決定向“非洲之角”有關國家提供9000萬元人民幣(約合1400萬美元)的緊急糧食援助。同時,中國政府還通過雙邊渠道并與世界糧食計劃署等聯合國相關機構保持溝通,協商向索馬里提供緊急援助。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始于1956年。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訪非期間提出的《中國對外援助八項原則》中就明確提出:中國政府在對外提供援助的時候,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2009年11月8日,溫家寶總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的開幕式主旨講話中,再次重申了這一原則并堅定地承諾:“中國對非洲的支持和援助,過去沒有、將來也永遠不會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和冷戰后西方將援助與民主掛鉤的干涉政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對非政策完全“去意識形態化”,強調不干涉內政和尊重非洲對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中國的對非援助從不附加任何條件。之所以采取這一有別于西方的對非政策,主要基于同為被壓迫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痛苦歷史記憶(在西方的強權干涉下被剝奪了許多寶貴的資源和發展的權利)以及如今同為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發展課題和挑戰。中國自身30多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功,并不是照搬或照抄任何西方的政治或經濟發展模式而得來的。相反,正是反對西方的干涉,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才保持了中國的社會和政治穩定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外交尊重并充分相信最了解自己國情的非洲國家和人民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無須外國的“指點”和“干涉”。中非關系是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共同發展的南南合作關系。
然而,中國“不附加條件”的援非外交近年來常常受到一些西方政客、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指責,認為這一原則實際上是對所謂“無賴”或“失敗國家”的變相支持,不利于西方國家在非洲推動的民主、人權事業以及反專制和反腐敗運動的進展。這一指責乍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細細分析,這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聯系。姑且不論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更重要的是,“民主”、“人權”和“良政”并不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海市蜃樓,不可能通過漂亮的口號和一味的鼓吹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它必須建立在經濟發展以及人民教育水平和法制、民主意識提高的基礎之上。因此,中國在非洲大力發展經貿合作(僅中非貿易一項,近年來對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達20%)、幫助非洲國家大規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貧困、大力開展對非人力資源培訓等等工作,實際上就是在夯實非洲實現民主和良政的經濟基礎和人力資源基礎。說到底,非洲的發展道路選擇畢竟是掌握在非洲人民自己手中。 (賀文萍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