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31日,為保障中非論壇交通秩序,北京朝陽交通支隊民警來到區政府協助保衛部門將公車封存停駛。
面對機動車數量的激增,今年10月,北京市官方表示正在研究控制機動車數量的政策。隨后,車市還風傳明年本市可能采用經濟手段限制汽車總量。這些語焉不詳的信息背后,控制數量似已箭在弦上。
新華社近日撰文指出,緩解大城市交通問題的藥方,不能只針對私家車等社會車輛,公車改革絕不能成為治理的死角。由此,控制機動車數量和公車改革二者再成共生議題。
自2000年醞釀啟動公車改革試點以來,本市的公車改革已經歷了近10年的長跑。但是,試點非但未能換來車改的大規模推行,反而卻有止步之嫌。
■車改進程
幾乎被遺忘的車改試點
11月3日,央視披露北京公務用車已達70萬輛,占本市機動車總量的近15%,且主要集中在城區,極大占用了本就稀缺的道路資源,而且空駛率非常高。在北京挖空心思治堵的當口,這一信息耐人尋味,公車改革重回公眾視野。
此前,公車改革也曾多次成為交通治堵的共生議題,但也多次高開低走,乃至被人漸漸遺忘。
在北京,與車改有關但“被人漸漸遺忘”的角落,有四處。
大興區西紅門鎮是北京車改的起點。2001年3月,在“經歷多次討論醞釀后”,一紙公文將大興區西紅門鎮推向了公車改革的風口浪尖。這份被簡稱為“2001年8號文”的紅頭文件表明,西紅門鎮被確定為公車改革的試點,將率先嘗試“貨幣化”車改。
根據西紅門鎮的車改方案,除保留鎮黨委書記、鎮長公務用車和應對突發事件的面包車外,其余公車經評估后就地拍賣。車改后,機關車輛由原來的37輛銳減到6輛。
根據該文件,參與車改的干部們,依據級別得到數額不等的車補,其中副處級干部每人每月2000元,正科級干部每人每月1500元,副科級干部每人每月1000元,科員辦事員則不享受車補。
車改一經施行,即獲得了媒體的熱捧,也迎來了兄弟區縣“取經”的熱潮。曾經歷車改的西紅門鎮宣傳部李陽(化名)向記者透露,市紀委和區紀委的有關領導,曾多次前往評估調研,“當時不僅要填調查問卷,還開座談會,很重視”。
北京車改為何會在小小的西紅門鎮率先啟動?長期關注北京車改的全國人大代表葉青認為,由于鎮里公車不多、干部層級分明,而車改從鎮一級開始,可操作性強,阻力相對較小,容易推進。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