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旺報》報道,臺北文林苑“都市更新”導致臺北市府強拆王家屋舍事件話題持續發燒。臺灣“中研院”研究員錢永祥昨天指出,臺灣社會的好人和壞人二元思維,其來已久,這是體制上出現問題。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范英呼應,日前“中研院長”翁啟惠受訪說,當前多元社會,有不同意見和立場,但最重要的是處理差異,如果太多本位、自由,就難形成共識。
余范英希望臺灣多元的社會,在集體成長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對話,化解歧異,減少暴力和苦難。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主辦“實在年代——迎向永續”第三場專題講座,昨天邀請“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錢永祥、臺灣清華大學社會所李丁贊教授、《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暢談實在年代的社會面貌和藍圖?以及信息時代,媒體扮演的社會角色。
李丁贊講述他在臺灣新竹香山進行的農業實驗。他指出,當前社會的瓦解和失序,是受到資本主義都市化、工業化和全球化的沖擊,尤其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漁業,遭受第二級產業的工業和商業擠壓,可是面對成本降低的競爭,本土產業和加工業都敗下陣來,失業率激增,最后反映在家庭暴力和學校霸凌,導致整個社會的失序。
李丁贊認為,相對于工業化等造成對土地、河川、濕地和生態的破壞,人類渴求返回農藝復興的聲音越趨強烈。
在經歷小區、農田、濕地、河川保育的各自努力后,新竹香山和臺東陸續出現“公民農業”的群聚誕生,而科技人也在土地的回歸中,成為新興農業的消費者、支撐者和行動者,小區培力和實踐合而為一,他看到社會由多元走向公共參與的新路;“這是迎向未來的新方向,不只是回歸農業時代的憧憬。”
錢永祥以“道德進步”思維,探索現代社會多元主義、相對主義、自然主義的演變和定位。他認為度量是衡量進步的尺,進步是相對于落后或不進步,代表前進;可是,道德進步卻是一個自我矛盾的評價概念,因為進步并沒有帶來人性與文明在道德意義和精神意義上的提升。
錢永祥指出,當下臺灣社會習慣以好人、壞人簡化社會差異問題,這容易形成敵對和對抗,更讓暴力高漲。他希望“好人壞人論述”只是一套說詞,不成為去消滅對方的實際行動;錢永祥直言批評當前臺灣社會還不是很有能力解決這一現象,主因體制上出現問題。
[責任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