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昨天上午再度進行第2次人工授精補強,中午才讓團團與民眾碰面,圓圓則還在閉門觀察。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在展觀館外嘴銜著小貓熊的“貓熊育幼”塑像,意外成了小朋友熱門的拍照“景點”,好奇貓熊在“吃”什么?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大熊貓團團與圓圓上周5自然交配失敗后,臺北市立動物園17日進行第一次人工受精。為把握圓圓發情高峰期,園方昨天18日早上進行第二次人工受精。動物園表示,由于圓圓的發情期就是這三天,之后不會再安排人工受精。若受精成功,最快7月就能知道是否懷孕。
臺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趙明杰表示,昨天早上將1.5cc的精液注射進圓圓的陰道里,精蟲數約9000萬,質量良好。人工受精手術時間不長,9點28分開始,10點完成,約半小時;麻醉劑量也在控制中。手術約1小時后圓圓就恢復元氣,下午2點開始進食。圓圓最快今天就可進入展示場,與游客見面。
臺北市立動物園大熊貓繁殖計劃召集人張志華表示,團團與圓圓交配經驗比起去年已有進步,雖然仍未成功達陣,不過未來隨著經驗累積,達陣機率也就越高。園方未來也會考慮播放熊貓成功交配的影片給團團欣賞,雖然缺乏科學證明能奏效,但也許可以增加團團的“經驗值”。
趙明杰表示,圓圓的發情高峰期就是16日、17日、18日這三天,因此之后不會再安排人工受精,大熊貓的人工受精工作已告一段落。
接下來會視情況讓團團與圓圓盡量相處,增加一些互動也是好現象。
四川臥龍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黃炎表示,團團跟圓圓的狀況都還不錯,不過一般來說,人工受精成功機率是50%,因此沒有辦法保證成功。
趙明杰說,一般來說,大熊貓的懷孕期為4個月到5個月,因此若人工受精成功,最快7月就可以確認,6月下旬就會開始安排超音波檢查。
[責任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