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態度和情緒,我們可以將參與此事爭論的人大致分為幾方。其一是帶著情緒和有色眼鏡報道此事的媒體方,以及堅決支持媒體的一些當地人;其二是對自己人在旅游途中的表現失望,恨其不爭的自我批評方;還有一方,則是聽不得任何對同胞的批評和質疑意見,一聽到就第一時間認為是陰謀和誣陷的“眼睛揉不得沙”派。幾方人物因其不同的立場,在網上網下選邊站隊,形成強烈的輿論對立陣形。
但是,這些意見和態度天各一方的人,卻有一個驚人的相同點,也可以視為是一種誤區,就是把群體與個體區分不開,總是以局部來證明整體,總是用個體來代表整體,用一棵樹去代表森林。這種過度的以點代面的思考方式產生的后果,便是一個個體出了問題,一個群體就要跟著吃藥。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不理性的。
試想想,一個學齡前兒童的生理問題,與13億中國大陸人的責任問題,是一億桿子都沾不到邊的。媒體帶著“大陸人素質不行”的預設前提來挖掘這個題材本身,是有問題的。而一些公眾跟著這個預設議題走,則更是被帶入了一個搞怪的無解爭執,甚至是潑糞之戰中。對于這樣的“新聞”,不管哪一方都應理性看待,尤其涉及炒作地域概念的新聞應當保持警惕。前幾年,大陸網絡上也曾不時掀起地域紛爭議題,陷入“傲慢與偏見”的死循環中,后來大家認識到,這種事情本身很無聊,基本也沒有了市場。現在,這樣的把戲因為加入了“大陸”、“臺灣”因素,又改頭換面重出江湖,實在沒有意思,也不好玩,不妨一笑而過。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