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齡前兒童的生理問題,與13億人的責任問題,并到一起來說,實在沒有意思,也不好玩,不妨一笑而過。
為何一泡小小的孩子尿,甚至疑似孩子尿事件,就能引起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間如此群情激昂的爭議甚至對罵?它的腐蝕性和破壞性也太大了吧?
備受爭議的“大陸孩童臺灣餐廳撒尿”新聞日前曝出最新動態——經當地媒體進一步追蹤并還原真相,發現此前新聞中所指的撒尿大陸兒童其實是臺灣本地人,該兒童的母親姓紀,紀女士否認自己的孩子在飯桌上撒尿,稱她當時是在給孩子“整理儀容”。
這個急轉彎,引來幾個結果——第一是原來要以此來論證“大陸人素質低”的個別媒體,瞬間啞火;第二是原來為同胞們在旅游過程中的素質問題捏著一把汗甚至常感到丟臉的人,頓時感到安慰;第三則是此前感到面上無光、受侮辱而不服的人,則更是以此為炮彈,迅猛地還擊了回去,不停追問,為什么報道語氣和口徑瞬間就變得溫柔了?無論網絡論壇上,還是平面紙媒上,整個格局發生了逆轉式的變化。這則無事生非的新聞,以最簡單快捷的方式,歸于平靜。
《新京報》今日對此發表作家曾穎的評論指出,坦率地講,這本是一件小事,無論其所報道事件的嚴重性,還是與民生的關聯度,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都不足以構成一個重大新聞。但它卻被人們以超乎尋常的熱情關注了,其中的地域爭議,固然是其受關注的原因,而更大的原因,還是來自于新聞參與者的心態——為何一泡小小的孩子尿,甚至疑似孩子尿事件,就能引起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間如此群情激昂的爭議甚至對罵?它的腐蝕性和破壞性也太大了吧?產生這種結果的根源,值得探究。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