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 題:在對外開放的強國之路上奮進
新華社記者車玉明、韓潔、周婷玉、程云杰
加拿大魁北克、安大略等五省省長日前帶領167家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來到中國西部經濟中心重慶尋找合作與發展出路。這是重慶市對外開放以來迎接的單個國家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外商代表團。
類似的情景,正在中國中西部更多地方上演。從“請進來”到“主動來”,從“扎堆東部”到“傾心西部”,經過30年對外開放的中國,對世界更加充滿魅力。
30年對外開放的歷程昭示:只有開放兼容,國家才能富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兩個資源、兩個市場,中國堅定不移地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在開放的強國之路上奮勇前進。
與世界的差距在開放中快速縮小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已有整整30年。
歷史永遠銘記這一時刻:1978年4月,一位有遠見的港商在虎門投資興辦了一家工廠。這家編號為“粵字001號”的太平手袋廠成為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揭開了中國利用外資的序幕。
盡管這家手袋廠10多年前黯然倒閉,但歷史見證了中國3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從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產業百廢待興的國家到世界經濟發展引擎、全球“制造基地”的偉大歷史轉變。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連電腦機殼都造不出,但由于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資金,如今中國已步入世界電子產業大國行列,電腦整機配套率居世界前列,微型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產量均居全球首位。”從制造電腦發展起來的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說。
對外開放30年中,我國抓住了世界范圍內產業轉移的機遇,通過引進國內短缺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自然資源和能源,解決了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缺乏資金和技術的難題,有力推進了工業化進程,“中國制造”逐步在全球具備了影響力。
30年間,中國吸收利用了外商直接投資超過7700億美元,成為全世界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利用外資的增加,直接帶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21738億美元,是1978年206億美元的105倍。與此同時,中國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30年對外開放中,中國企業學會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僅大大促進了工業化進程,也加快了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型。
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開始越來越多地邁出國門。2008年2月,中國鋁業公司聯合美國鋁業公司,獲得力拓英國上市公司12%的現有股份,交易總對價約140.5億美元,成為中國企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
從“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30年的對外開放,繪成了中外不斷交流、融合、了解、合作、共贏的歷史畫卷,在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和世界領先者的差距進一步縮短了。
開放倒逼市場經濟機制不斷完善
中國對外開放的過程,也是市場經濟在中國孕育和發展的過程。
197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特區,從此拉開了中國向開放型經濟邁進的序幕。
1984年,鄧小平在南方考察時對特區予以肯定,同時我國開放14個沿海城市,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在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浦東開發開放、實行沿邊開放戰略后,我國對外開放在二十世紀90年代全面推進。
對外開放成為推進我國改革的“催化劑”。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化,讓更多非公企業擁有了自主進出口權,逼迫國有外貿企業不得不走上戰略重組和企業轉制的改革道路。
在對外開放的大潮中,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絕對主角的整個國有企業也邁出了堅實的改革步伐,從放權讓利到兩權分離、從股份制試點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微觀的制度創新到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30年的艱難探索,讓國有企業走出了一條繁榮發展的新路。
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是2001年11月,歷經15年艱苦努力,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新成員,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經濟學家王夢奎認為,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中國經濟改革進入了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規則接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其實質,就是發展開放型經濟,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拓展更廣闊的空間。
在應對全球化挑戰中擴大開放
為應對不斷蔓延的世界金融危機,中國在本月宣布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一重大舉措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
世界銀行行長佐立克說,中國政府成功利用了前幾年國際金融形勢較好的機會,通過吸納大量外資來改善基礎設施,這是“十分明智的決策”。中國積累的巨額外匯儲備使得中國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強于其他國家,具備了在金融危機肆虐的時刻實行擴張性經濟政策的條件。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與整個外部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聯系。金融危機之下,不少外向度高的出口企業處境艱難,出口增速不斷放緩的背后是相當數量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陷入發展困境。
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說,面對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國未來的對外開放道路依然漫長,中國企業在技術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外貿結構將是未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新時期如何在應對全球化挑戰中繼續深化對外開放,引人矚目。
加強對外投資正成為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新特點。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對外投資快速發展,投資額已由2002年的27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65億美元,投資目的地已經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方式也向跨國并購、參股、境外上市等國際通行方式邁進,投資領域包括資源、電訊和石油化工等行業。
同時,中國引進外資的腳步并沒有停止,但引進外資方向和結構的調整值得關注。2008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和2007年12月1日開始實行的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取消了外商投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意味著利用外資方向的重大調整。
與利用外資方向調整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對進口的高度重視。以2007年4月第101屆廣交會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為標志,中國多年來的以出口為導向的外貿戰略發生了根本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