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就職臺灣地區領導人已有一段時間,她至今仍未承認“九二共識”,很多人都認為蔡英文承認了“九二共識”,兩岸的前途才會有保障。然而我認為,蔡英文回避“九二共識”的危害遠沒有民進黨推行的去中國化來得大。
何為去中國化?通俗來說就是模糊臺灣的文化根基,其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人們將“臺灣是一個國家,中國是另一個國家”這一認識銘記在心。自1987年臺灣“解嚴”之后,臺灣地區的主體意識逐漸加強,1994年的《認識臺灣》成為臺灣第一本“去中國化”教材。在民進黨2000年執政開始,臺灣“教育部”加速推動“去中國化”,將以前的公民、歷史、地理三科合并為“社會科”,獨立的歷史科目在中小學的課程中消失。同時,以與“九年一貫”銜接為由,開始加快“去中國化”的高中歷史課程的改造。陳水扁推行的“去中國化”貫徹到臺灣的方方面面,教材只是重災區而已。而這種浪潮直到2015年底才被馬英九制止,但馬所做的努力又隨著蔡英文的上臺化為泡影。
臺灣的“去中國化”教材無法影響從大陸遷往臺灣的人,但足以影響那些臺灣的80后們。2015年6月14日,在第七屆海峽論壇上,俞正聲著重強調了青年是兩岸關系的未來。大陸的未來在于青年,而臺灣的未來也在于青年,兩岸未來之系于青年,只有兩岸青年彼此互相了解,兩岸交流與合作才能徹底敞開心扉。然而有如此“去中國化”的教材和文化環境在,兩岸青年怎么可能在同一認識水平上進行交流?兩岸統一的基礎不僅僅在于“九二共識”,如果臺灣同胞們都認同陳水扁320“公投”的宣傳片,那么就算臺灣領導人承認了“九二共識”又有什么意義呢?高層的態度決策可以受制于地區的民意,也可以受制于國際形勢,但前者完全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后者只是權宜之計。
我們或許太過于在意蔡英文的種種舉動,殊不知在此期間,臺灣“去中國化”的教材還在實行,“臺灣博物院”的文物的介紹說明中的“中國”二字依然沒有回到其中。因此,無論意識形態合適與否,中國大陸的權威媒體應當推動對臺灣青年的中國歷史科普,增強他們的中國認同感,而學術權威們更應在這方面竭盡所能,與臺灣的“去中國化”抗爭到底。
“去中國化”可謂陳水扁“臺獨”政策遺留下來的最釜底抽薪的一招,它至今仍在實行,臺灣的一代又一代孩童正遭受這種不正確的歷史觀的洗腦,也正是這樣,臺灣青年對大陸的偏見才會與日俱增。兩岸青年的交流才是兩岸的未來,然而這種“去中國化”浪潮一日不廢,兩岸青年的觀念就會漸行漸遠,我對此表示深深的憂慮。(中國臺灣網網友:章家正)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