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文可化人。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時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放眼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都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當前,我們推行的以“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說到底也是源于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我們要解決中國的問題也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因此,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不會也絕不可能脫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也正是源于這樣的歷史機遇,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積蓄了厚重力量,提供了難得樣本。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放眼世界,西亞、北非、東南歐、古印度河、中國、中南美洲是公認的六大文明區域。但是由于戰亂危機、生態危機、民族生存危機等內外因素影響,這些文明區域無一例外地發生過中斷或斷裂,唯有中華文明依托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底蘊,數千年來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為世界文明進步貢獻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
“民者,天下之本。”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昔日貧窮落后的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歸根結底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通過艱苦奮斗得來的。因此,這樣的奮斗實踐迫切需要理論總結,走好今后的路,更迫切需要正確理論的指引。“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因此,要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命運同國家命運和民族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創造。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對改革發展新實踐、新機遇、新挑戰,我們迫切需要哲學社會學科提供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迫切需要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進行理論“固本”。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也應始終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煥發出璀璨的時代光彩。(中國臺灣網網友:張新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