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49年,卒于2013年”,這條簡短的微博讓一個存在了64年的部委“改旗易幟”,其主要的社會職能交給了鐵路總公司。摘牌當天,部分社會人士和鐵路職工家屬淚流滿面,這是一份依依難舍的情結。更為熱鬧的是,坊間對鐵路總公司成立后的無限遐想。
“改革等同漲價”,在網絡的不同聲音的背后他們無疑最集中在這個共識上。如今鐵總成立一月,鐵路對于客票漲價并無任何動作,社會猜測成立鐵路總公司漲價的預期暫時不會成為現實。這也向社會傳遞出一種積極的信號,事關民生的鐵路改革并非單純只為“錢途”而去的。
對于已然步入正軌的鐵路,民眾更多地想知道去政府化、行政化的鐵路在今后的運作上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從鐵道部到鐵路總公司的鐵路行業還會不會承接以前服務社會的公益職能?
顯然,當前的鐵路行業并沒有因為換了一塊牌字就換了一張臉,鐵路行業近期在免打擾式的無縫對接中完成了大部分職能的轉變。可以預見的變化是:去“政府化”的鐵路不得不投身于充分的市場競爭的“戰斗”之中,在航空、公路、船運三巨頭的競爭中拿出自己的特色主導產品。
從當前鐵路大力推行的“實貨制”上可以看到,鐵路在繼續推行優質服務上青睞有加。“實貨制”的重要變革是減少貨主承運的點就完成所有的承運業務。計劃、配空、裝車等一系列環節都完全交由鐵路方完成。其實這也傳遞出一種理念,鐵路在充分競爭中已然感受到的來至市場壓力,只有不斷地調整自己來適應市場的需求。鐵路的最終產品其實就是人或物的位移,所以賣服務將成為鐵路未來競爭的主要籌碼和發展理念。
當然,在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鐵路不會削弱自身的公益服務屬性,在搶險救災、三農物資、人道援助等方面依然會優先承運優先裝車。同時,在社會公益化運輸主導的前提下寄希望提價來彌補公益化的損耗空間無多,這也倒逼鐵路不得不通過完善自身產品,在倉儲、物流等行業里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在確保行業運輸安全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的產品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 (中國臺灣網網友:胡建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