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會上,新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目前很多民生政策制度是不完善的,往往沒有約束,“應該幫助窮人,而不應該幫助懶人”。(3月25日 《新京報》)
民生政策的目的是通過政府的政策、項目、資金的傾斜幫助和牽引助推,讓群眾的生活更加有保障、有質量和有體面,但民生對象的主體是“民”,政府的幫助、支持與牽引只是“外力”,需要群眾對美好生活樹立自強不息的信心,對改變自身命運付出勤奮堅韌的勞作,不能只想獲得施舍,放棄勞作謀生。否則,再多的民生投入也會裝入“黑洞”,出現“扶不起的阿斗”。
因此,民生政策“幫窮不幫懶”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性和現實針對性。但在實際操作中,應做好制度設計,防止執行走偏和效果背離:一是做好民生扶持對象甄別的制度設計,防止民生資金的“跑冒滴漏”,保證“好鋼”用在刀刃上;二是做好民生資金專項審計和及時糾偏的制度設計,既杜絕民生領域的“偽政績”,又防止克扣和套取民生資金的違法行為;三是做好民生惠民與民生育民的制度設計,不僅通過民生政策服務群眾、幫助群眾,而且要將宣傳群眾、教育群眾作為民生工作的天然職責,同步推進、同步落實。
只有將“幫窮不幫懶”上升制度層面,細化為操作守則,落實到監督環節,民生政策的正導向,民生項目的正效應,民生資金的正能量,才能得以最大的彰顯和釋放。 (潘福金)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