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綿陽市網管辦了解到綿陽將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要求一般性網絡輿情原則上30分鐘內回復,重大輿情要在1小時內回復,敏感性與七個要在3小時內回復。(3月12日 人民網)
網絡輿情本身其實是網絡監督的一種產物,眾所周知,官方的“遲言”往往是網絡輿情升級的主要導火索,因為官方權威消息發布不及時,被網民解讀為“默認”,謠言因此“轉正”引發大范圍的網絡輿情事件。在應對和處理網絡輿情上,主動、公開、坦誠是關鍵,及時回應公眾的關注,既是對公眾的負責,也是執政態度的體現。
專設新聞發言人,跳出不知誰發聲、無人發聲的怪圈。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將網絡輿情回應責任落實到單位、落實到人頭,通過制度約束減少“無回復、遲回復、亂回復”的現象。從制度建設的角度出發,網絡輿情應對“一抓到底”。
發言人制度,有助于發揮網絡監督的正效應。網絡監督是公眾監督的主要形式和渠道,通過網絡反映出來的焦點問題,都是廣大群眾所關注的熱點,無論是對干部言行監督還是對政府各種行政行為的關注,網絡監督都充當了主力。及時回應網絡輿情,一方面給公眾一個“政府重視、信任”、“歡迎監督”的信號,讓他們能夠積極履行自身的監督義務,發揮監督作用;一方面,官方回應能夠及時為網絡輿情打入“鎮定劑”,注入理性的思考,引導網絡輿情正向發展,避免發生因消息不均衡,官方失聲造成的群體事件。發言人制度的建立,對于引導網絡監督正向發展,發揮網絡監督正能量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限時回復,坦然態度背后也是高效的執政作風。要求有關部門和干部務必在規定時限范圍內作出針對網絡輿情的回復,不只是減少“不穩定”事件的要求,也展現了政府部門不怕監督、敢于面對公眾監督的坦然姿態。限時回復,同時也是提高行政效率,轉變行政作風的體現,對于群眾所厭惡的“一件事要用1天時間了解,3天時間調查,5天時間請示,7天時間回復”的拖沓做法,限時回復制度給出了有力的回應。此外,限時回復對于應對網絡輿情也是確保高效的重要途徑,如前所述,許多網絡傳言、輿情,尤其是負面輿情,由于回復不及時而被公眾解讀為“默認”以致負面影響波及更大范圍的事例不少,官方第一時間發聲是遏制輿情惡性發展的關鍵。
綿陽在網絡輿情應對上抓住了最關鍵的兩點,一是要回復,二是要快速回復。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將這兩點醉了明確的要求和規定,這也是政府職能轉變、執政作風改善的體現。聯想到近日綿陽市書記市長信箱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這些圍繞“如何更好的服務群眾,如何讓群眾對服務滿意”展開的探索舉措中都包含著執政作風的轉變。 (中國臺灣網網友 何奉芹)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