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新辦舉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會,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透露,“異地高考”需要在家長、學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符合基本條件。袁貴仁提到,城市并非越大越好,各地要根據發展需要和承載能力,就此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我們現在的態度是,確保符合條件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防止高考移民”。(9月7日京華時報)
異地高考三大準入條件剛公布,就有人認為這些條件苛刻,我卻表示理解。“異地高考”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避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推進“異地高考”的改革,不單單是一個考試的問題,而是一個整個社會均衡發展,教育資源再分配的現實問題。如果異地高考不設門檻,那異地高考就可能演變成“無限制的高考大遷徙”。
應當看到每年的入學之初,各地都會出現入學難的問題,而這難題都出現在城市。近年來,隨著隨遷子女的不斷擁進城市,城市學校已經根本容納不了這么多的學生,盡管很多城市建設了很多中小學,但仍然滿足不了日益膨脹的入學需求。在城市里,我們隨處可見,小學3000人、初中4000人、高中近萬人的超級大學校。教育部規定班額為45人,但實際上這種規模在城市里很少見。在一些學校,小學班額最多的達到80多人,初高中達到90人,整個教室坐得滿滿的,學生寫作業雙臂都放不開。筆者所在的一所縣城重點高中,每個班級的班容已經到了極限,但半途仍然還有學生源源不斷的轉入。應當看到,很多城市的中小學校因為學生眾多,對學校的正常教學生活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例如,操場容不下這么多學生做操,只能分批出操或干脆不上操;學校食堂容不下這么多學生就餐,學生只能到校外的攤點解決吃飯問題;學校的學生宿舍緊張,學生離校再遠也只能回家;由于學生眾多,教師的工作量很大,課堂上也不可能照顧到每位學生,凡是種種。客觀上講,這樣的大班教學對學生的個體成長是很不利的。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農村學校日漸“空殼化”。
現在,如果異地高考再不設門檻,那城市學校將會擠爆,這不僅對城市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很大的麻煩,同時還會帶來其他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城市學區的房價會持續上漲,城市學生上學放學期間交通擁堵現象會加劇,城鄉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矛盾會更加尖銳等等。我們不能把異地高考問題想得太簡單,也不能把孩子在城市上學想得太美好。當然,應當看到“異地高考”的改革是一個歷史性的巨大進步,但必須認識到這項改革的艱難,同時也要看到這一改革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國臺灣網網友 楊亞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