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馮小剛在《老炮兒》中表演精湛,一是因為人物非常立體,絕不臉譜化(編劇導演也功不可沒),二是因為他進入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有些場景、有些臺詞,我恍惚覺得是演員的即興發揮,不像是排練的結果。
欣賞電影《老炮兒》時,我有一種看老舍作品的恍惚——那種老北京城里的老北京人,胡同里都已經稀罕了,更別說早晚高峰的地鐵站了,但在文藝作品里,那種情懷和地方特色依然故我,如同偶然的忘年之交。這年頭,還有這樣的作品,就像快餐店旁的一家老茶館,因為不合時宜,所以尤為珍貴。
《老炮兒》講的是代際沖突的故事,馮小剛扮演的老炮兒代表了一種正在被無情淘汰的價值觀和生活觀,他和他的哥兒們當年也曾叱咤京城,但那種人際關系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越來越找不到存在感。但愈是這樣,他們身上飽含的落魄英雄主義,就愈發凸顯出悲劇力量。
“老炮兒”其實是當年小混混變老了,但他堅持著一種樸素的正義精神,試圖在多變的社會里繼續“擺平”各種紛爭。他的愛情觀滲透著大男子主義,但男女不平等中又不乏俠肝義膽。老炮兒跟兒子的沖突是必然的,有趣的是,他跟吳亦凡飾演的對手反而映照出相似的性情,可惜這個情節僅點到為止,若能展開,或許頗為有趣。如果把該片主題放大,把飆車、斗毆升華為影壇的競爭,那么,近年來一大批新生代導演的崛起,以及他們要把前輩拍死在沙灘上的洶洶架勢,為影片的故事及選角提供了多層次的解讀空間及悲劇色彩。
《老炮兒》的最大亮點是馮小剛驚為天人的表演。作為導演的馮小剛,其作品有人喜愛有人不屑,但作為演員的他,每每客串各種影片,均能讓人眼睛一亮。大導演擔綱他人作品,取得如此高成就,外國還有幾個案例,但中國我能想到的就只有《老井》中的張藝謀了。(此處未計入演而優則導的例子,如姜文導演,因為他是演員出身,表演是他的本行之一。)
夸馮小剛在此片中表演精湛,一是因為人物非常立體,絕不臉譜化(編劇導演也功不可沒),二是因為他進入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有些場景、有些臺詞,我恍惚覺得是演員的即興發揮,不像是排練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馮小剛對于娛樂圈很多現象看不慣,他的表達非常個人化,沒有一絲外交辭令,所以,當他扮演的角色說出某些精彩臺詞時,我簡直難以區分那究竟是角色在說話還是演員在說話。
細想起來,這個角色跟演員有精神默契,年齡、地域等方面也多有重疊,但那絕不是本色出演,因為,老炮兒在社會階層和職業背景上均不同于順風順水的馮小剛,因此,這角色是他努力“演”出來的,但全然超越了“演”,沒有一絲“演”的痕跡了。
我最喜歡的一場戲,不是他跟小鮮肉的角力,而是他去找昔日老友借錢,卻又不承認要借錢。這是一種老式的溝通方法,缺錢的不能明說,伸出援助之手那一方也必須充分照顧對方的面子。如今的人們或許覺得如此交往著實累得慌,缺乏效率,但這是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一種優雅到低效但帶著靈魂的生活方式。當老炮兒生著氣離開時,留下了一抹長長的凄涼。(周黎明 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