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有朋執導,歐豪、楊洋、胡夏、段博文、陳都靈、馬思純、關曉彤等主演的電影《左耳》,從導演到主演,都是全新人陣容,卻不料成為春季檔的一匹黑馬。在上映首日,《左耳》便以5500余萬的票房利好開畫,之后勢頭不減,兩日未到票房便順利破億,第三日以1.9億的成績收官。(中國青年網4月30日)
如今,青春片已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的炙手可熱的電影類型片,無需巨額的投資,繁重的后期制作,需要的僅是個把明星撐撐場面,或是請個明星導演,就能輕松換來可觀的票房收入。在這種不以制作水平,劇本深度,表演張力論成敗的電影市場面前,此等“青春”確實吃得很開。
青春片不只泛濫,簡直如洪水猛獸般,讓投資者們紛紛一頭栽進這青春的浪潮之中不能自拔。《左耳》這部講述年輕人“愛恨情愁”的青春電影正憑借自己“光環”吸引著“青春一代”。
所謂的青春片無非就是,曾經青春的人們憑借自己的感悟與視角拍給正值青春的人們看的影片。想要等待一位90后導演出現,真正講述屬于自己一代人的故事確非易事。而“前人”對當下青年情感的拿捏是否到位,這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青春的旅途沒有紅燈,越走越快的你也成了過來人”,五十多歲過來人林夕與竇鵬,再加上趙薇、蘇有朋、饒雪漫炮制幕前90后小鮮肉暖男:歐豪、楊洋、胡夏、段博文,一如當下的青春片都是大耳朵拍小耳朵,幾代十七歲會否有代溝?不怕,有一種必勝美學叫“校服控”,一起殺盡全國高校。而此片勝在沒起用已看厭的老熟臉孔,以沒多少經驗的青春保點新鮮。
觀眾出現了更新換代,90后逐漸成為觀影主流。而《左耳》表現的恰恰是當下校園青春生活,更能引發90后觀眾的情感共鳴。平心而論,雖然《左耳》票房爆棚,在90后觀眾中極具號召力,但卻難以擺脫躁動不實的現象。影片中的人物設定過于“幼稚”,敘事混亂,人物關系搭配隨意,很難理解這些松散的“碎片”是如何被硬捏成一部電影的。
筆者認為,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偽”盛世之下,票房早已與口碑脫節,兩者看似也已無太多關聯。愈發注重收益的制片方,早已將電影口碑、制作水準“拋諸腦后”,卻仍留有一些“堅持”,那就是去迎合主流觀影者的口味,這也算是一種“用心”吧!可是,單憑這點“用心”,想要在進口片完全放開的當期中游弋,著實令人笑而不語。電影人應拿出誠意拍點用心的電影,良好的電影市場,是需要靠良心之作來支撐的。不要總想著投機取巧,靠避大片鋒芒,依賴明星效應來博取更高的票房,這樣的畸形思維,只會給中國電影發展拖后退。